1. 首頁>
  2. 生活

欣建築走讀「上滕建築」 楊秋煜導讀剖析四大感知的創作本質

By 欣建築2020/03/12
article cover

《上滕建築X欣建築走讀》感知之間:空間設計非關設計風格,而是一連串不同「感知」營造與體驗II;攝影/朱逸文(圖片構成/邱佩儀)

本次走讀係配合「上滕建築12週年展|感知之間」期間,與上滕建築團隊聯合主辦。欣建築以「虛實整合」方式建構大眾對於上滕建築的理解,並邀請上滕建築主持建築師楊秋煜隨團解說與與設計總監張雯怡共同參與,以「感知之間」作為主軸檢視上滕建築過往作品。
第一站 上滕建築12週年展|感知之間/覺知變化
至臺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參觀「上滕建築12週年展|感知之間」展覽,楊秋煜建築師講述本次辦展動機,由於早期事務所案子以求生存為主,近年來除了設想滿足業主基本需求之外,還能如何展現「空間帶領使用者體驗覺知的變化」。

臺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攝影/朱逸文

楊秋煜建築師;攝影/朱逸文

本次展場空間規劃以水平帶狀的畫板,依年表呈現事務所歷屆的案子,從2008年「兩個埕的生活所在」外婆的澎湖厝開始述說起,依序分享每件案子的背後故事。在空間感知部份,刻意將圖板與與模型分開,並創造天花板與展桌高低差,讓觀者在行走之間,有不同的視覺變化與空間關聯的行為體驗。
另外,在展區中可以察覺有兩處用半穿透的窗簾幕圍出一種「儀式感」的氛圍,觀者需掀開才可進入微觀「山居三居」與「自然的感知」的模型。

楊秋煜建築師講述策展理念;攝影/朱逸文

楊秋煜建築師分享建築創作的歷程;攝影/朱逸文
在「上滕建築12週年展|感知之間」展覽,可以學習「上滕建築」這十二年來累積一系列的創作試驗,體驗在建築配置與量體上理性的錯落、感性地拉扯,以感知為核心與空間的需求,再從感知空間的形式與構造完成創作。

展區;攝影/朱逸文

展區模型細部;攝影/朱逸文
第二站 中研院生態時代館/曖昧感知
關於感知的可能性,可從牆、樓梯、光之反射與延伸性來進行觀察。本案為「上滕建築」第一件鋼構的公共建築,工程預算約3千萬。空間作為中央研究院的諮詢中心,包含小型茶會、論文發表、研討會、生態展示空間。基地隱身於院內的景觀生態復育區內,保留老樹及順應基地紋理,藉由透明性不斷變化的牆面,創造出一連續性,隨著遊走而有曖昧內外感知的空間體驗。
空間量體如同樹葉般,由不規則的圓與弧而構築。在施工上,鋼構結構的支撐之外,樓板厚達到35公分,創造無樑板設計,讓空間顯得更連續與流動,形成了「是個別也是整體」的流動連續性空間。

入口處;攝影/朱逸文

建築外觀;攝影/朱逸文

室內天井區域;攝影/朱逸文

楊秋煜建築師分享,雖然在圖紙上繪製了很愉悅的線條,實際面上卻克服許多施工的困境。像是當初在室內空間的天井區域,希望屋頂的水是可以直接從天井流下到地面層的植栽,考量其他外部因素並未執行,或者在建築外部的入口處,創造弧形的殘障坡道之外,還需符合法規檢討再加上一條直線的坡道。

天井;攝影/朱逸文
中研院生態時代館為「上滕建築」早期案子,楊秋煜建築師表示雖然較清澀,但有達到當初設計概念,以自由隨意、重疊與交錯感,創造空間的虛與實、內與外交疊映射於玻璃上不斷對話,產生了曖昧的感知。最後,楊秋煜建築師期許自己,下次能用模組化更有效率的解決施工問題與減少施工成本。

梯間;攝影/朱逸文

梯間;攝影/朱逸文

沖孔金屬網板;攝影/朱逸文
第三站 「石光點」民宿(Noir 黑舍)/泡沫意象
位於宜蘭頭城烏石港,楊秋煜建築師將海浪的鹹味、烏黑油亮的沙灘、龜山島的第一印象,以及浪花拍打在礁石上的泡沫意象,轉化成民宿建築的空間設計元素。建築外觀以黑膽石洗石子與耐候塗料製成,裝飾性的黑色RC圓孔外牆與室內白色圓孔木作板互相搭配,讓旅人走進民宿有驚豔的感受。

建築外觀;攝影/朱逸文

從一樓的雨遮望向建築外觀;攝影/朱逸文

黑舍民宿老闆娘林小姐分享,民宿內總共有四間房間,每間有不同的香氛味道,特別在一樓空間設置選物空間,讓旅客可以採買。楊秋煜建築師解說,旅客進入房間前,需行走直通三樓的狹長樓梯,雖幽暗漫長,端景微許的光線卻指引人們持續向前。

黑舍民宿老闆娘林小姐分享與建築師的合作歷程;攝影/朱逸文
客房內保持開放卻又同時保有隱密的陽台配置,大大小小的圓點光牆,過濾了街道的繁雜,留下寧靜的框景,待在房間享受綠意光灑、與降落的雨滴聲。

梯間;攝影/朱逸文

民宿客房;攝影/朱逸文

民宿客房;攝影/朱逸文


窗外一景蘭陽博物館;攝影/朱逸文

泡沫意象;攝影/朱逸文
第四站 宜蘭厝/打開感知
走讀最後一站,參觀以「打開與串連」設計策略為核心的住宅建築。從開放式車庫進入到中庭串連的聽雨院子,才得以進入一樓的生活平台,包含:起居室、無障礙廁所與廚房,藉由室內挑空、連續弧形的杉木清水模天花,串連一樓餐廳廚房、二樓的起居室、走廊書房、3.25m深的起居陽台,除了希望讓生活互動場景更豐富之外,串連的更是家人的生活。建築外觀;攝影/朱逸文
屋頂則以一大斜屋頂做連結,在前後出簷的部份保留通氣孔,將全棟各層的熱空氣也藉由透空樓梯,由此匯集排出。再來,面對道路側(外),以均質的空心磚對比於前一站黑舍大大小小的擋風牆,可以感受「上滕建築」企圖在空間創造不同遮蔽表情的動態光影。


走讀最後一站;攝影/朱逸文

局面立面由圓孔空心磚構築;攝影/朱逸文

楊秋煜建築師導讀設計策略;攝影/朱逸文

二樓的客廳空間;攝影/朱逸文

二樓的客廳空間;攝影/朱逸文

一樓餐廳空間;攝影/朱逸文

弧形木紋清水模天花與樑呼應;攝影/朱逸文

頂樓空間;攝影/朱逸文

最後,具有建築相關背景的屋主簡先生與各位分享,在購買這棟「宜蘭厝」前,欣賞「宜蘭厝」的三代同堂的設計概念,及對於生活空間的想像。雖然空間並非能像一般宜蘭常見的農舍大坪數,但他考量日後使用的未來情境,覺得重點是能住於此真實感受到四季流轉的變化,能聽雨滴聲落在院子裡,體驗住在鄉下與動植物彼此共存的自然關係,作為都市生活中與土地的連結。
走讀尾聲欣建築吳宜晏主編(左)邀請宜蘭厝屋主簡先生(中)與楊秋煜建築師(右)分享入住經驗;攝影/朱逸文

欣建築走讀首先參觀位於台北科技大學藝文中心「上滕建築12週年」展覽,由楊秋煜建築師導覽帶領各位開啟感知之間的五感,緊接著走讀「上滕建築」前8年所參與的公共建設與私人住宅案子,這些都是2016年所完工落成的建築設計案,像是曖昧的感知「中研院生態時代館」、泡沫意象「黑舍」,以及打開感知「宜蘭厝」等建築空間案,從這三件建築設計作品,可以看見上滕建築團隊用生命在經驗感知,並且由自身出發,來創造公共與隱私、室內與室外、空間內的微妙變化,如實地打開生活的感知想像!期許這次走讀的經驗不只能讓上滕建築檢視過往的施工設計優點跟缺失,還能觀察使用者真實地使用情境是否符合當初設想的或者當初沒有想到的驚喜。

大合照;攝影/朱逸文

大合照;攝影/朱逸文

大合照;攝影/朱逸文


【延伸閱讀】
> 上滕建築X欣建築走讀/感知之間:空間設計非關設計風格,而是一連串不同「感知」營造與體驗


>上滕建築楊秋煜+張雯怡/接近真實的自我「覺察力」

>上滕建築楊秋煜+張雯怡/面對自我 探尋地域性住宅課題

> 欣建築─建築師與其作品群像「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楊秋煜、張雯怡」話題本


【延伸資訊】
> 上滕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Emerge Architects & Associates 臉書粉專

=====================
攝影/原間影像工作室 朱逸文
撰文、編輯/邱佩儀
校閱/Florence Kao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走讀筆記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覺知變化曖昧感知泡沫意象打開感知上滕建築楊秋煜台北建築宜蘭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