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貝聿銘全集》在紐約郊區的度假別墅/貝氏私邸

By 欣建築2019/07/08
article cover

懸挑的一角;圖片提供/積木文化

貝氏私邸Pei Residence
(紐約州,卡托納,1952)

1952年,貝聿銘打算在當時還是郊區的卡托納建一棟度假屋。卡托納位於紐約市區東北30哩處。貝氏私邸是棟四四方方的現代主義建築,可以找到密斯.凡德羅的范斯沃斯宅(Farnsworth House, 1951)和菲力浦.強生的玻璃房(Glass House, 1949)的痕跡。不過,貝氏私邸和這兩件作品有著根本上的區別。貝聿銘解釋:「我設計的並不是展覽品,我是為妻兒建的房子,所以有實際的需要。」由於不受任何客戶要求的制約,這座占地990平方呎(84平方公尺)的建築最純粹鮮明地表達了貝氏東西合璧的建築語言。他通過技術和有限的條件來均衡實用主義和藝術性。「當時我沒什麼錢,不過資金有限不代表不能建房,只是要另闢蹊徑。」由於地處鄉村,人工成本很高,因此貝聿銘決定用預製部件「一次成型」。

主入口;圖片提供/積木文化

特定長度的工業松木板,在貝聿銘的親自引導下穿過樹林運到山頂平台。工人在房子兩個長邊分別豎起四塊板,將它們和幾對60呎(18公尺)長的橫梁固定住。橫梁兩邊均留有6呎(2公尺)的懸挑。橫梁支撐著六根托梁,兩側也有懸挑,垂直於橫梁形成36呎(12公尺)長的進深。托梁之上則是72呎(24公尺)長大型橫梁,構成主結構,也留有6呎(2公尺)懸挑,支撐地板和屋頂。這個跨層懸挑的設計是「從中式寺院裡學到的,」貝氏解釋:「這些寺院為木質結構,會收縮變形,因此每塊部件不能太長,而採取層層疊加的方法,這樣可以平均分布承重和收縮。」工人花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搭建起框架結構,一週內就封了頂。剩餘的工程則按照貝聿銘在毛坯牆上隨手畫下的設計圖完成。貝氏還親手安裝紗門紗窗,並仿照密斯的風格在建築外立面加上凸出的立柱,以強調韻律感。

帶紗窗的平台;圖片提供/積木文化

這套房子的基本理念是一房兩用:核心是一個小小的封閉空間,用於過冬(設有取暖用的壁爐和發熱的柚木地板)。在這一核心之外,則是一棟空間開闊的夏日度假屋,外沿地板有拉伸延展的效果,雙木門和四套推拉門的設計使得四面的牆壁好似不存在一般,涼爽的和風可以穿堂而過,降溫效果極佳。

輕快風格的家具和玻璃氣窗、獨立壁爐、廚房和樓梯間,進一步強調了空間的延續性。房子整體懸空,和四周的自然景致協調地結合,正體現了貝聿銘一貫的追求—通過建築藝術與自然的結合,從而改善自然。房子的入口是近6呎(2公尺)的塑型台階,通向一處懸空的開敞平台。入口設在田地裡,房前只種了一棵松樹。貝氏說:「我並沒有忙著種樹,反而是著重修和拔。我只種了這一棵樹,其餘的都是大自然的功勞以及大量的精心修剪。」

帶天窗的起居空間;圖片提供/積木文化

卡托納這棟別墅是貝聿銘為數不多的私宅作品之一。在這之前,貝聿銘的一個設計因為「房頂是平的」,而沒有申請到抵押貸款。貝氏私邸對現代主義的意義非同小可,幾十年後,在貝聿銘獲得1983年普立茲克獎(Pritzker Prize)的頒獎演說中,還將它比喻為「現代主義先鋒之作」。

貝聿銘全集

【購書資訊】
書名:《貝聿銘全集》I.M.PEI COMPLETE WORKS

作者:珍妮.史壯Janet Adams Strong
圖片版權:Pei Cobb Freed & Partners、Robert Damora、Kiyohiko Higashide、Werner Huthmacher, Berlin、Kerun Ip、C. C. Pei /Courtesy of pcf&p、Marc Riboud
出版社:積木文化

博客來:https://reurl.cc/Xbgba

【延伸閱讀】

>《貝聿銘全集》與兒攜手之作/中國銀行總部大樓

>《貝聿銘全集》最後的宣言/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掌上明珠 蘇州博物館

>跳舞女人在柏林

=====================
圖文提供/積木文化
整理/王彤
校閱/邱佩儀

更多作品相關訊息,請上【建築書訊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貝聿銘全集貝聿銘建築貝氏私邸現代主義建築紐約建築住宅建築卡托納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