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打開跨界對話

By 欣建築2018/11/21
article cover

第11屆台北雙年展自2018年11月17日至2019年3月10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展覽,這是北美館歷經長達九個月的休館之後,重新全面開館。今年共有來自世界各地19個國家及地區共42名參展者及參展團隊的精彩作品,策展人吳瑪?與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以「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探討人和自然間緊密相繫的生態系統結構,美術館作為一個實驗平台,透過這個平台,人們可以進行交流、對話,找出現今議題可能有的解答。為實現此策展核心觀點,兩位策展人邀集了不同領域專業的人,包含非營利組織、社運人士、影像工作者、建築師等,以此打造跨界對話的論述場域。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館長林平:「本屆台北雙年展從過去身分認同、政治與全球化金融危機、資訊與科技高度發達等議題,轉而關注與人類切身相關的環境與生存議題。2018台北雙年展以重新觀照人類的角色,透過當代藝術進行思辨及實驗,模糊藝術家及非藝術家的界線,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參與討論。美術館作為台北雙年展的基地,將是展覽的中樞神經系統,透過實驗性操作,成為跨領域多元討論的平臺;在新紀元中我們得以向外擴展,也持續引發及反饋更多的生態反思與迴響。」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記者會中,策展人吳瑪?提到四組關鍵字「後自然、後人類、後殖民、後博物館」,當談到後自然這個詞,其實涉及到人類以及科技的演進所造成的環境變化,此次展覽不只是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同時也探討美術館與環境的關係,都是展覽所要提出的議題。不同議題在展場中並陳、展開對話,藉以讓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在議題討論的面向發揮積極功能,具體回應「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的策展命題。馬納克達對此也表示:「今年台北雙年展架構與方法論的核心要點為鼓勵來自不同領域參與者的相互交流,以及對於對話語彙的探索。重新協商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兩者相互依存並交互影響的關係,我們希望觀眾可以通過此次雙年展得到啟發,在未來能夠找到新的看法和解決方案。」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本屆雙年展參展作品議題多元,設於北美館入口大廳的是亨利克.赫肯森持續發展的作品《 顛倒的樹(映射)》。一株在地樹木被倒掛、於地板上方停懸,被物化的樹成為一件雕塑; 藝術家在此挪用了杜象將非藝術轉移到藝術空間的概念。樹枝在樹冠上方和下方的鏡子中無盡反射,這株單一的樹喻指所有樹種,以及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與對它的剝削。

圖片提供:Henrik HÅ KANSSON、臺北市立美術館

菌絲網絡社會(MNS)是一項藝術家集體計畫。菌絲體是真菌細胞線狀網絡的總稱,負責分享和處理訊息,菌絲網絡社會為台北雙年展製作了一個大型菌絲網絡模型,展示其傳遞訊息的能力和與其他植物共生的行為。該裝置以真菌產生的棒麴黴素(Patulin)分子結構為原型,由十七個長有靈芝菌絲體的透明壓克力原子和特製的感應器、發射器、接收器所組成。這些電子設備偵測到活體菌絲原子內的物質變化後,透過無線電頻率傳輸訊息;訊息被空間化並轉化為可在裝置中體驗的聲音。隨著展覽時間過去,菌絲體顏色會改變,是一件跟著展覽成長的作品。

圖片提供:Mycelium Network Society (Franz Xaver+Taro +Martin Howse+Shu Lea Cheang+global network nodes)、臺北市立美術館

攝影:胡雅筑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區秀詒展出作品《椰林、檳城艷與情報員的生死戀情:一次放送計畫》以臺灣殖民地作背景,消失的情報員和檳城艷的「生死戀情」為敘事核心,模仿1935年臺灣博覽會南方館以仿真橡膠林展示當時馬來西亞的面貌。而二十世紀初期,日本帝國以實驗室名義,將臺灣建造成南方之最北端的樂園,作為征戰南洋的預備地。作品讓觀者在一個精簡視覺與聽覺語彙的空間裡,重新想像日本——臺灣——馬來西亞間,以行進的自然為名,所交織出的複調關係。

攝影:胡雅筑

圖片提供:區秀詒、臺北市立美術館

除了大型委託計畫與現有舊作,還設有生態實驗室以及工作坊等,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展出繞行台灣一周做的海域健康調查。

攝影:胡雅筑

攝影:胡雅筑

攝影:胡雅筑

原轉小教室發起仍在持續的社會運動,在北美館透過小講堂及行動紀錄的影像文件,希望能夠將原住民傳統領域議題導入美術館當中,激發討論與互動。

圖片提供:原轉小教室、臺北市立美術館/攝影:胡雅筑

攝影:胡雅筑

2018台北雙年展以開放討論的角度重新觀照自然與生態議題,與美術館場域展開對話,共同尋索過程導向策展機制的可能透過當代藝術進行思辨與實驗,各組參展者與團隊藉由多元形式的實踐與創作,探尋人類自身在當代可能的存在方式。臺北市立美術館已於11月17日至18日舉辦第一階段論壇活動,深入探究包含「公民權自然化」及「民主化邊界」等議題;將於12月15日至16日,舉行第二期專題論壇,延伸探討「政治化生態」和「將自然去殖民化」的主題,邀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講者,其中包括來自不同學科領域且具影響力的成員,在論壇中展開多元觀點的交流激盪。所有講座公開免費對外開放,並於現場提供中英雙語口譯。

[展覽訊息]

展覽日期:2018.11.17 – 2019.03.10

展覽時間:週二-週日 9:30-17:30 週六9:30-20:30(週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二樓2A~2B、地下樓D~E~F

策展人:吳瑪?Mali Wu&范切斯科?馬納克達Francesco Manacorda

網址:台北雙年展官網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18/

[論壇訊息]

日期:2018.12.15(六) / 2018.12.16(日)

時間:14:00-17:20 / 13:30-17:20

主題:政治化生態 / 將自然去殖民化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

==================

圖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參展人、參展團隊

編輯/攝影:胡雅筑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更多國內外建築脈動及作品介紹請上【欣建築】
http://www.xinmedia.com/archi-channel

2018台北雙年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吳瑪?范切斯科.馬納克達
VIDEO
金門、沖縄でシーサーを探そう!|日本櫻花妹愛抓寶?!玩遍金門金沙鎮~📱尋找風獅爺抓不停啊
本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