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新竹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地域性的構築」 建立人本宜居城市

By 欣建築2018/06/30
article cover


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地域性的構築」 建立「人本」宜居城市;攝影/邱柏蔚

「2018年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地域性的構築」於近日展開,新竹市都市發展處處長吳堂安於開場時表示,本次論壇主題取「地域性構築」為題,主要是以「人本」為基礎分享近年來新竹市在相關局處及團隊努力下,陸續完成依人本理念,逐步改造的環境景觀設施成果。處長表示,新竹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有山有海,有綠廊有藍帶,如何在以人為本,兼具空間美學的想法,透過這次論壇帶領大家一起來驗證市府及相關團隊這幾年來的努力。


新竹市都市發展處處長吳堂安;攝影/吳宜晏

本次論壇共分成上下午兩個的段落,首先邀請黃聲遠、林友寒及林聖峰等,逐一分享其在新竹進行的作品,同時也邀請王俊雄老師,分享其對於這場論壇的關鍵論述:

黃聲遠:認識自己是一個過程

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 黃聲遠;攝影/邱柏蔚

好多人都常問我:「你是一位地域性建築師嗎?」,對我來說,建築是一段不斷找尋的過程,從來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在宜蘭是這樣,在新竹也是如此。對我來說,「公共性」需要是包容的,因此以下我用幾段影片來讓大家看看我們在宜蘭的生活及工作場景,對我來說,如果背景換成新竹,就是我們在新竹這三年來的生活及工作寫照。



《狗狗屋的日常》分享的是田中央團隊在新竹的基地,位置在田中央首件作品關埔國小旁,黃聲遠認為,需要真正「在地」是重要,另外,一個建築或作品的完成,除了建築師團隊外,營造及業主等在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主要是透過相互間的相處往來建立信任感,讓建築得以順利落實。


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田中央離開宜蘭來到新竹,我一直也在思考怎麼將基地挪移到新竹來,由於同仁們各有家人,無法立刻挪移,我們就輪流來到新竹,或是利用大家在各地教書的機會,將同仁及學生帶到工地現場來認識建築的「真實」,這些過程,才是建築之所以能對人良善的所在。一棟建築的完成,「建築師」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實際上是需要多方的努力及投入才得以「實踐」,因此真正的良善是需要時間找尋及安靜的對待。


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常有人問我「建築是什麼?」,對我來說台灣的公共工程,是需要被時間找尋及安靜的對待,「建築是找尋自己心中的自由與自在」。一個建築的完成,需要許多同事的努力,有工人的手做過程,需要充分的討論,唯有自己在其中深刻感受,自己才能找到自己在歷史中的定位。


圖片提供/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認識就是一個過程》是田中央這3年來在新竹工作的歷程,對我來說,除了地點不一樣,但過程中都是會讓我思考「地域性」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我也想丟出來等一下綜合座談時讓大家一起來討論。

王俊雄:地域性構築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王俊雄;攝影/邱柏蔚

考量今天大家會看到許多PPT,我就不準備PPT,用幾個關鍵字來回應今天的議題:

第一個「構築」一詞,從希臘時期就存在,原意是指「具有詩意的構造物」。對希臘人來說,磚石構造是自然且笨重的,木構造是輕巧且自由的,希臘人認為「構築」二字就是形容能夠做出木構造的木匠,也以此來形容詩人。

第二個關鍵字是「地方」,意指會讓人產生歸屬感的場所,一個沒有問題的地方。將這個意義放到真實世界裡,「地方」的定義,重點在於歸屬感。一個幸福的建築師,就是他的作品能讓人們當作自己的「地方」來對待,黃聲遠就是其中一位。對我來說,何謂當地?什麼是地方?就是構築一個詩意的房子的重要性。

第三個關鍵字是「現代性」。「地方的流失」的當代各位需面對的問題,在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流失,也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會在此處來共同面對這個題目,是一種明知他正在流失,明知要去找他,但也不知道他是什麼的弔詭感受。

第四個關鍵字是「新竹」。我來新竹三年多,開了126場市政重大會議,問我新竹是什麼,我也說不清楚。我只以我在台北的經驗來了解新竹,而對我來說,北投跟新竹很相近。除了地理畫分上沒有政府機關管理外,從人口分佈等來說是相近的。

第五個關鍵字是「歷史」。人是歷史的動物,我認為我們今天在此參加這場活動,不是你我來決定,是因為時間歷史推動而來。

第六個關鍵字是「角色」。我相信今天在這裡的人,在這裡參加的各位都有在此扮演的角色,我們都要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時做好他,才能讓事情得以完成。

第七個關鍵字是「編織」。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 每個人有自己的角色,但未必知道彼此的任務,在眾多衝突底下「編織」完成,就讓原本希望完成的東西不像是一個完整東西,而這個東西又需被我們用「地域性的構築」來定義,所以這是一個很弔詭的過程。

綜合座談:

攝影/邱柏蔚

王俊雄:

剛剛的關鍵字還沒講完,我就利用這個時間繼續講,也很感謝大家剛剛聽我說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笑)。其實我剛才的關鍵字,就是在回應剛才黃聲遠所講的,在做建築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常常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也因此我們常常希望透過別人的嘴巴來告訴我們事情應該怎麼做。而黃聲遠的狀態常常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他其實也不知道事情應該要怎麼做,但也因為如此,在黃聲遠的作品裡,他就用很真誠的方式將這樣的狀態呈現出來,也因為有他的「白目」,而讓我們大家都因此鬆了一口氣,因為他幫我們將這樣的不知道直白地說了出來。(笑)

黃聲遠:

剛剛王老師說的也沒錯,其實田中央在新竹這幾年能設計能做得下來其實還挺讓我驚訝的,連朋友交往了解都要經過一段時間,在新竹我們很快的適應,同時周邊的人也很快地就適應了我們。我最常被抱怨的就是,就是常常跳脫框框在想事情,讓大家無所適從。這個框框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都知道建築是怎麼一回事,也許就是一種依賴感,讓我們不得不直接開始。我們也知道那個框框或是藍圖是一定要有(也就是整體規劃),但我們如果太認真以為藍圖就是一個目標的時候,這被過去時空經驗所限制的東西就未必是適合現在的,所以我們顯然不應該順著那框框來做。

另外我覺得建築師一個適合被抱怨的對象,大家覺得我是脾氣好,其實我是蠻樂在其中的。因為我知道建築的過程,因為彼此立場不同,一定會有不同的意見,就像我們事務所裡,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只要你為自己負責且出發點良善,其實事情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而在建築的過程也是一樣。

另外在討論設計的過程中,常常也會遇到面對委託方質疑說你們怎麼都沒先好好討論決定就將方案那到會議上來,感覺不負責任。對我來說,要我「假裝」已經準備好,我是做不到的,因為我覺得我們的討論並無法代表全部人,雖然我已經很努力讓我們的團隊多樣,但是我還是覺得不夠,才會在他還沒有被想清楚以前就拿到桌上讓大家一起來發想。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其實我今天演講就故意沒有放任何一個作品,其實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建築其實就是像生活一樣的自然,雖然我知道還是很難理解(笑)。

王俊雄:
其實不會很難解。基本上就如同我們在新竹做的事情一樣就是一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的價值並不是完成這些房子,而是因為這個過程你多認識了自己一點點,讓你因為做了這些事情又讓你多認識一下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反過來說,如果你不是一個了解你自己的人,那我們也無法將事情交給你做,因為這樣也太恐怖了。

所以對我來說,如果我們真的要討論何謂「地域性的構築」這個題目,我們也必須先了解這是一的過程,他並沒有答案。而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知道什麼?其實也就是因此而認識自己,也唯有透過認識了自己,才有「地方」,因為這個「地方」才會產生讓人們有歸屬感的場所。所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誰,那就更不會有歸屬感。也因此「專業」就顯得格外尷尬,我們在學校就被教會了一套操作建築設計的工具,當畢業後我們就變成手上有很厲害的工具,但卻不知道自己是誰的專業人士,我們在過程中都以為做的事情是我們要的,但也都在結束的時候才發現,其實這是些事情並不是我們要的。

對我來說黃聲遠就是很早就知道這個問題的人,他就是在建築過程中找自己,同時也真誠的展現出來讓大家看到。

黃聲遠:
我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清楚知道只有我自己做設計就是做不好。大家不要以為我們都很和諧,其實我們也都常常處在一種戰鬥的過程。不過這樣的戰鬥我們也都是問心無愧,因為我們並不是為了自己在戰鬥,為自己戰鬥是最容易解決的事,只要目標調整一下就解套了,我們要的是讓大家都可以感到醒過來的感覺,可以知道原來每個人都有決定權,我很早就發現這樣的做法,而大家也都覺得很有意思,因此身邊就多了許多願意做事情的夥伴。

我對於願意挺身「做」事情的人都是感到尊敬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只要有願意挺身而出做事情,一動手就一定會有人不高興….

王俊雄:
應該說,有人高興也會有人不高興。

黃聲遠:
對是這樣,不過因為我們不應該擅自決定什麼是對的,就連我們自己團隊也是一樣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存在的格體,因此我認為這樣不斷的做,不斷的讓過過程中所有參與的人逐漸支持我們去完成一部分,是我們所捍衛的且值得去戰鬥的事情。而剛才這些過程,就如同證據一樣,讓我們知道還有機會可以一直找尋下去。



林友寒:儀式的地域實踐-大坪頂納骨塔

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cts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林友寒;攝影/邱柏蔚

回應方才處長所說,「地域性的構築」探討的是新竹「人本」的環境,就容許我以這個作品來說明先人逝世之後的空間設計。奉起祖先,祭拜、庇護、呈現集體記憶,是這個作品想呈現的結果。與西方不同的是,台灣是重視家庭記憶,因此如何在這近12萬個納骨空間裡用材料來轉化家庭意識是重要的,我們用實牆的「包覆」感來象徵保佑及保護等字眼。

落實到設計上,我們從正方體開始,如塔的造型,量體從中間切開往外推,由於需要通風採光,配合新竹多風的條件,我們讓外牆切斜角,讓塔的型式與機能結合。園區建築中有迴廊相接,寬度可以擺上供品,可以聚集交流。「人本」精神延伸到本案,我們希望讓大家面對死亡不在恐懼,可以自然面對這個空間,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可以跟你所思念的生命一起相處。

延續目前現有自然荒野環境,我們希望這個建築是個自然背景,讓空間裡的框景,得以回應現有的自然。材料上以清水混凝土反應自然,地坪上以抿石子溫潤的讓人們得以碰觸及對待。塔櫃為木質材料,讓懷念上得以溫暖面對,側牆刻上刻痕,隨著逐樓上升,不同斜度讓光線進入到空間有不同的光影,也象徵新竹的山有隨著高度有不同樣貌。


圖片提供/behet bondzio lin architects事務所

林聖峰:物質、時間及涵構詮釋

嶼山工房主持人林聖峰;攝影/邱柏蔚

我對於物質的理解是需要用身體感知。時間有其粗細改變,「系統與流變」是我在面對「構築」的詮釋關鍵。

首先分享是為與新竹轉運站旁的新建棚架,主要是解決轉運站旁的人行動線、停留作連結的功能。我以折板結構為主要構成型態,讓其有一整體型外,自身就呈現主要造型,讓這裡無論白天晚上都有其個性。


圖片提供/嶼山工房

另外是位於市府後方的幸福廣場,以圓型為主要系統,以7種不同細部收邊型式,來處理基地內的不同高程,邊界的處理及延續,耐候鋼的使用對新竹來說也是難得的嚐試,鏽蝕的外表希望對應自然呈現其時間感。


圖片提供/嶼山工房

另外一件作品是現有市府路停車場上面服務設施改建,也是以耐候鋼材料造型量體增構在原有建築體上,耐候鋼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結構,透過許多細部設計來回應相關細部使用。


圖片提供/嶼山工房

最後是位於南寮魚港的棚架設計,以一N字型平面,利用3種不同鋼板單元來組合其空間,看似變化其實是單元模距化的結果。必要遮風避雨是本案的原始需求,在平面上也是牆面來有所因應。



圖說提供/嶼山工房

綜合座談:

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綜合座談;攝影/邱柏蔚

陳章賢秘書長:

城市的改變除了硬體外,在背後的核心其實還是回到「人」。這是我們在推動這些作品時的主要想法。由於我本身也是建築背景,我在理解建築時就從時代性、現代性及地域性來檢視。我常在過程中思考的是地域性的必要性是否絕對?也用此來反問在座的建築師。

林聖峰:

對我來說是否「恰當」,是常在過程中所思考的,也是以此來回應建築過程中的所有統合關鍵。

林友寒:

恰當與否,還是要回到「因地制宜」的思考,需要是只有在這裡才得以成型的這件事,是我所關心的。

潘一如:

學習建築的過程,讓我關心的是人要「宜居」這件事,反應氣候環境是投入設計時的必要的觀察。如林聖峰老師的地坪磚的使用,讓我回想台灣老房子、老材料的使用是恰當的回應,而在地都構築,就是生成這人為環境的核心重點。

林聖峰:
對我來說「宜居」,有「多譯」跟「自明」的過程。地域「恰當」的課題,其實反應的是創作者自身的成長過程。

彭文惠:

單點的改造,其實看到的是創作者自身的想法,整體來看,感受到的是城市的提升。

徐昌志:

我想請教林友寒在長期德國台灣兩地跑的過程,您對於地域性的理解在放入設計中是如何反應?

林友寒:
我們在規劃時只是先預留後續增加的機會,這個機會也許會因為後續時間有所改變。

廖明彬:

透過構築的成果,讓人的使用得以認同,才逐漸建立其「地域性」的論述。以林友寒的作品為例,我期待這個作品能改變大家對於先人居所的經驗,讓大家得以長待。我認為,目前新竹有許多高品質的作品,關鍵在市府、建築師及營造才得以完成 。

彭文惠:
好的環境除了要政府及專業的努力外,重點還需要好的使用者來肯定及面對,對於這些成果有所感動,也希望這些感動能持續下去。


[2018年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地域性的構築]

活動緣起:
2018年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特別策劃「地域性的構築」主題,邀請近幾年來在新竹市的重大建設中規劃和實踐的專家學者們,分享這些年參與的經驗。試著以新竹特有的環境、氣候、地景、人文等方面,去討論在規劃、設計、落實等各個階段如何去回應這樣的地域條件,也藉著相互的分享討論,去重新聚焦新竹獨有的特殊性,展現在近年來環境地景的各個面相。

專題講師:
黃聲遠、王俊雄、周書賢、林聖峰、林友寒、林柏陽、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

與談嘉賓:
?智堅市長、陳章賢秘書長、彭文惠、徐昌志、郭中端、潘一如
周書賢、林聖峰、陳永興、?友寒、?柏楊、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

活動資訊
● 時間:107年6月 26日(星期二)8:00-17:00
●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演藝廳國際會議室(新竹市東大路二段17號)
● 活動報名:https://goo.gl/forms/HZi6Y5gy4FXI9J6J3

[延伸閱讀]
>新竹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 以在地「建造」反映地域性構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51054-hccg

>新竹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地域性的構築」 建立人本宜居城市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51036-hccg

>2018 新竹市都市環境景觀發展論壇「地域性的構築」聚焦新竹地景特殊性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50385-hccg

>新竹新校園運動國際工作營成果 為新竹學童塑造生活「遊樂地」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997-hccg

>手?貴晴「自發學習」展新意 新竹新校園運動共創學童「美樂地」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787-hccg

>新竹新校園運動國際論壇 市府設計營建三方合作共創優質生活場域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784-hccg

>新竹「城市美學新校園運動」工作坊啟動 手?貴晴共創發想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648-hccg

>新竹城市美學新校園運動國際論壇 6/6邀請手?貴晴演講開始報名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9042-hccg

>2018「新竹城市美學國暨論壇暨工作營」成果發表 為新竹「新校園運動」提出「微整型」願景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6094-hccg
>「2018年 新竹市城市美學國際論壇」 城戶崎和佐分享「邁進新建築空間」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5795-hccg

>「2018新竹市城市美學國際論壇暨工作營」正式展開 延續「 新校園運動」精神呈現美學力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5761-hccg

>3/10「新竹市城市美學國際論壇」即日起報名 集思廣益共創校園空間「微整型」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5389
==========
撰文、編輯/吳宜晏
攝影/邱柏蔚



更多新竹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新竹都市再生】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14579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www.xinmedia.com/archi-channel
新竹都市再生新竹之森地域性的構築新竹建築國際論壇新竹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