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談王大閎建築劇場-北美館館長林平專訪

By 欣建築2018/07/25
article cover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攝影:蘇琨?

臺北市立美術館-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王大閎建築劇場」於3/25日開始對外開放王大閎是臺灣建築界的重要人物,為戰後來臺的建築師中,輩分最崇高的一位,國父紀念館及許多國家重要建築都是其作品,與貝聿銘是哈佛的同窗,受到完整的西方建築教育。本次《走路去月亮的人:沉浸式參與計畫》劇場活動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館長林平帶領推廣組共同規劃,此次訪談邀請她談談本次計畫的發想理念,以及北美館近期建築及藝術的相關展覽。

時間:2018.03.2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受訪:北美館館長林平
採訪:王進坤、蘇琨?、王彤
撰文:王彤

王大閎X建築X劇場
林平表示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是由王大閎建築保存學會於花博公園美術園區摹擬重建完工,捐贈予臺北市政府,後由文化局負責,經過一番協商後,交由北美館接手,對於未來經營模式館長林平說明重建主體將作為美術館的一部份,會由北美館負責規劃推廣,不採委外經營模式。建國南路自宅為王大閎人生中第一個建築,作為自宅,由於沒有業主的牽制,設計手法靈活運用著非常理想、自由的建築哲學,這也就是為什麼它這麼值得保存,被拆除之後需要被重建的原因。但是在缺乏完整的建築圖面、時間、地點、周圍環境都不同時,此建築只能稱為王大閎自宅摹擬重建,而非自宅重建,那到底該如何將其定位呢?林平並舉繪畫藝術的本質來說明,表示藝術不是真實的,就如同畫家畫一幅如實的戰爭畫,但它並不是戰爭本身,而此建築的目的正是展現王大閎住宅的空間氛圍,但不是因其真正住在這裡,故在幾番推論之後,館方決議以類劇場的形式來呈現與建築知識相關的跨域美學。林平認為美術館與觀眾的互動模式正在改變,運用沉浸式劇場的導賞手法能提高觀眾的自覺性,參與主動學習,讓他們不只是觀眾,更是在空間演出的演員。


王大閎建築劇場文宣;攝影:蘇琨?


王大閎建築劇場視覺設計;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大閎建築劇場》的英文翻譯為WDH House Theatre,林平解釋說取名House Theatre是為了強調它既是House但本質是Theatre,讓建築物做為日常生活的演出場景,觀眾就像是在建築裡面演出自己的生活。而視覺設計的W、D、H不僅代表了 Wang Da Hong,也分別表示舞台、生活、工作三個空間,並結合自宅設計「圓」與「方」的元素,1:1的字母結構比例,以包浩斯的手法處理顏色搭配,形塑嶄新的空間意象。

林平指出《王大閎建築劇場》計畫扣合五個方向,讓民眾能藉此劇場來認識,分別為:1. 認識王大閎 2. 認識建築師這個職業 3. 認識建築美學與實用性 4. 臺灣建築的歷史 5. 臺灣建築與世界建築(如包浩斯)的連結。而本次首檔演出「走路去月亮的人」計畫代表一位建築師對世界及宇宙的想像力,來傳達有時想像力支撐我們,引導我們生命的路徑,可能不亞於實踐力。而本次計畫採沉浸式劇場方式,單一場次能參與的人數有限(6人),因而希望拉長計畫時間至今年九月份,讓更多人能來參加及體驗。


走路去月亮的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走路去月亮的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空間
X北美館X未來定位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作為北美館的場館,林平希望它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特色,作為一個展場,需要維持並鞏固它的獨立性,不希望只是一間漂亮的小房子,因為這是王大閎的自宅重建,所以在未來的活動、展覽中,「王大閎」是不可或缺,必須與他有所關聯的。林平強調可以不限於圍繞王大閎本人的故事,因為他是這個空間的精神人物,且也不能枉費王大閎建築保存學會對北美館的期待。林平並指出當時重建時礙於資金限制,有許多地方未盡完善,未來北美館也將編列預算來加強。

林平並預告與《王大閎建築劇場》相關聯五月份的活動《誰來王宅午茶》,此活動會以表演演講的方式(Lecture performance,一個戲劇化的紀錄片)呈現給觀眾們。而自宅間對面的書軒空間將會委外經營,規劃作為類似咖啡屋的形式,增添休閒感,並舉辦與建築相關的活動,舉凡建築書籍銷售、建築展覽、商業空間等等。

林平說明未來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空間中,有三個待處理的部分:如何去看歷史、如何去看當代以及當代如何重新看歷史?以及重新詮釋歷史的角度,要讓每一個觀眾都去參與這件事情,就如同劇中王大閎對兒子說「每個人都要擁有自己心中的月亮」,象徵理想的投射。


走路去月亮的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資訊:「王大閎建築劇場」空間啟動!藝術、建築與劇場的美學碰撞,宅邸搖身成為跨域平臺

建築X設計X藝術
問起林平館長是如何理解建築、設計、藝術三者之間的關係時,她表示:藝術史包含建築、雕刻、繪畫三大部分,建築、設計、藝術是緊密相關的,而北美館歷來持續舉辦建築相關的展覽,並曾與國外的美術館合作,巡迴展出許多建築大師展。

談到近年北美館持續推動的跨領域計畫,如即將舉辦第五屆的X-site徵件題目越來越具象時,林平解釋說:X-site的題目不會特別傾向開放或具體,而是在兩者之間擺盪,因為美術館要發揮的作用是來推動業界創意的發生,而不是誤導參賽者,認為只要抓住某種特定徵選的性質,就會獲選。例如前三屆時,很多作品都以材料發揮創意,因此在第四屆題目就改為提供對公共及民眾有意義的臨時性建築裝置。林平並強調,X-site不只為建築師創造展現的舞台,而是希望建築師跟藝術家等不同領域的人能群聚,激盪出跨越限制的火花。而近兩屆題目「關於工務所的行動研究」,是為了探討「工務所」這個臨時設施,它因為工程需要而被搭建存在、工程結束就會拆除消失的狀態,這個臨時跟X-site有點相似,但「工務所」卻因為是臨時性,因而在美學上不被討論,藉由這個題目希望能激盪出對「工務所」美學的想像。而公開徵件的用意是為了激發創作能力,避免限制創作者的思考,不希望固著思想,而能更加呈現跨領域的多樣性。林平並表示未來整修完開幕的北美館內,將有一個空間回應X-site這五屆來的資料,讓大眾知曉這個計劃的「非場域精神」。


2018X-site首獎《OO》白天示意圖;圖片提供:大林工作室

在美術館休館期間,藝術家王文志的作品《庇護所》,被視為美術館變動的象徵物,林平指美術館在古典時期代表的是精神的庇護所,而在當代象徵流離失所者的家,因此這件作品跟這個場域的意義扣合在一起。而其瞭望台象徵由不同的角度看這個都市。建築與藝術兩者之間的相同處為,都能發揮藝術帶來的創意想像的自由空間;不同點為X-site在時間上是無限制的不停發生,而庇護所象徵在一個特定時間點的里程碑(北美館建築體修繕工程)。

林平侃侃地說:就像建築師起心動念時畫的手稿就是一件藝術品,拋開材料、成本、力學、法規等現實的因素,本質上永遠充滿著藝術家的精神。建築與藝術的邊界是模糊的,保有「建築師不做建築做藝術,藝術家做建築」等可能性,就是當代的美術館要做的事情,擴大想像空間,讓兩者有更多的可能性發生。


庇護所內部向天空景;攝影:王彤


庇護所夜晚外觀;攝影:王彤

科技X美術館
談到近年新科技的出現在建築及空間類型的展覽方式有很大的突破,除圖面、照片、模型及影片外,開始有虛擬實境AR、VR等表現方式,林平表示美術館是抱持著與新科技共存,但同時要對新科技有覺醒的能力的態度來面對,表示在過去白盒子時代,空間展示是有限制的,但在虛擬實境技術出現後,空間的限制已經被突破,而可以是無限的,但必須謹記科技只是輔助技術,核心還是在於藝術家想藉由這個技術說什麼?林平最後更指出,在北美館閉館修繕的這段期間,兩個廣場上的展覽《王文志-庇護所》及《蘿瑞?安德森+黃心健-沙中房間》分別代表兩個截然不同的創作方式在這裡碰撞,一個是用最自然的材料跟手工來製造,用具體的空間去引導人回歸自然;另一個則是用最新科技在創作,在小小黑盒子中,去體驗在虛擬中的無限空間,但不論是哪一種方式,其內在本質還是在談人與世界的故事,而這也就是藝術的本質。


王大閎建築劇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大閎建築劇場
日期:2018年03月25日-09月23日(每週日,採預約制)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活動詳情:https://goo.gl/fmF83v

[延伸閱讀]
>王大閎建築的反都市與禁欲論述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27805-Dahong
>建築師王大閎作品「建國南路自宅」重現北美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2207-Dahong
>走讀筆記-王大閎建國南路重建案行動講堂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02437-live

[延伸資訊]
>台北市立美術館 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fineartsmuseum
>王大閎建築劇場《導覽活動》
https://goo.gl/Li8dPf
================
攝影:王彤、蘇琨?
圖文提供:台北市立美術館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www.xinmedia.com/archi-channel
王大閎臺北市立美術館走路去月亮的人台北建築台灣建築住宅建築建國南路自宅林平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