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一探台大「鹿鳴堂」的前世今生

By 欣建築2017/11/28
article cover

鹿鳴堂外觀;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外觀;攝影:王進坤


Action A的最後一場走讀活動,來到位於舟山路上的台大鹿鳴堂,由賴仕堯教授為我們介紹。在台大有很多好建築,為何選擇鹿鳴堂是有其原因的,第一在於它可能即將被拆除,第二則是它是這類仿中國傳統的語彙建築在台大的唯一案例,第三則是建築物本身具有特殊的歷史脈絡,接著針對這三項原因進一步說明。

賴仕堯教授於主入口解說;攝影:王進坤

賴仕堯教授於主入口解說;攝影:王進坤


拆除緣由
首先,拆除的原因在於台大校方要蓋新大樓「卓越聯合中心」,在找尋合適基地時看上鹿鳴堂及鹿鳴雅舍基地,在經台大校規會及校發會審查時,兩階段的決策並沒有作出鹿鳴堂有需要保留的結論。不久前在鹿鳴堂接近五十周年前夕,校方主動提報台北市文資局審查,審查的文資委員在缺乏相關建築研究與詳細資訊的情況下(包括不知道建築師),並不認為鹿鳴堂具備文資身分的條件,只要求在新大樓設計時,斟酌保留其意象即可。賴教授認為台大不應當不清楚鹿鳴堂的這些資料與歷史意義,推測台大不考慮保留的意向已相當明確。目前後方的鹿鳴雅舍已拆除,新大樓也日益接近完工,因為建築容積率檢討包含了含鹿鳴堂計算,現在想要申請保存也更加困難。未來當新大樓落成啟用後,鹿鳴堂恐怕就會被拆除。

鹿鳴堂正立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正立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立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立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側邊店面與草皮間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側邊店面與草皮間關係;攝影:王進坤


仿古樣式與歷史脈絡
台大校園風格在日治時期就形成了西洋新古典式樣,戰後則陸續有新的現代主義建築的出現,從戰後的歷史看來,仿古形式建築並不曾出現在台大,但鹿鳴堂為何會是仿古造形,就要看到它的歷史與社會脈絡。日治時代台大(總區)校園還沒有今天的規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撤退來台的學者、公務員眾多,為滿足需求校內開始興建校舍,校園預定地也因此向外擴張,徵用周邊許多土地,如芳蘭大厝即是因此被劃入台大校園內。當時台大有地卻沒有經費蓋校舍,因此許多政府單位跟台大商量租借土地,政府單位自籌經費興建地上建築物,在歸還土地時會連同建築一起移交給台大。

延伸閱讀:「舟山路的發展和演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8776-ActionA

鹿鳴堂正立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正立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正立面左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正立面左面;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正立面右側;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正立面右側;攝影:王進坤


坐落於台大早期邊界舟山路上的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業主是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委會),即是收回租借土地時一併移交給台大的。當時僑委會委員長為高信(1905-1993),高信與1966年發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核心人物張其昀(1901-1985)關係緊密,張其昀是文化大學創辦人,並曾擔任教育部部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當時是為與中國共產黨發起的文化大革命分庭抗禮,該時台灣許多的環境改造皆受這個政策的影響,包括將台北城門(東門、南門、小南門)由原本閩南式改為北方明清官式的建築式樣,今日保留原貌的北門,原預定蓋北門高架橋而要拆除因此未作修改,結果橋尚未興建,重視古蹟保存的運動發起,促使當局修改橋的設計,北門因此逃過一劫,有趣的是今日忠孝橋已拆北門卻原貌保存。

賴教授並以此延伸談同一時期的建築師,如王大閎、張肇康、陳其寬、沈祖海、盧毓駿、楊卓成等建築師及其作品,表示在這個時期的建築師是受到西方建築衝擊最大的一代,因為成長於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卻受西方現代建築的養成或是接收到許多新的資訊,當時有想法的建築師因此會想找出一條中國東方的現代主義建築道路。而這些建築師試圖融合的地方也不盡相同,如沈祖海、盧毓駿或楊卓成多把重點放在屋頂及外部形式,王大閎則較為高明,是將其轉為尺度及空間意境上。賴教授並指出建築成就除受限於個人天分外,業主的喜好影響往往更大,如楊卓成建築師知名的仿古建築圓山大飯店、兩廳院及中正紀念堂等,反映的很可能就是統治者的文化政治意志,因為綜觀楊建築師的作品,並不是只有仿古建築,也有非常現代建築風格的作品。

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發起隔年開始興建的鹿鳴堂,很可能是在此脈絡之下採用仿古造形。賴教授指出除鹿鳴堂外,包括文化大學校舍(張其昀創辦)、南海學園等建築,都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所興建的,這並非偶然出現或懷鄉情感,而是有一定的文化政治目的。

鹿鳴堂一樓主入口,仿木構造樣貌;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一樓主入口,仿木構造樣貌;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面,二樓戶外扶手樣貌;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面,二樓戶外扶手樣貌;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一樓主入口,仿木構造樣貌;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一樓主入口,仿木構造樣貌;攝影:王進坤


馬惕乾的建築實踐
此基地在鹿鳴堂興建前,就已是僑委會在使用,約於1953年興建一棟僑生宿舍,隔年興建第二棟宿舍,1967年為興建鹿鳴堂及鹿鳴雅舍而拆除此兩棟宿舍。談到這邊,賴教授才揭開謎底,說出鹿鳴堂的設計建築師為誰,原來是創立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馬惕乾,也因此鹿鳴堂與淡大校園早期建築風格頗為相似。馬惕乾是抗戰時在西南聯大求學(戰時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雲南昆明合組的一所大學),戰後回到清華大學,於土木系完成大學學位,在抗戰前後參與中國許多地方頗具規模的工程,累積經驗的同時發現自己對建築的興趣,而展開建築設計業務。馬惕乾深受淡江創辦人張驚聲及其子張建邦的信任,協助淡江校園最早的規劃,設計了英專路上來的克難坡與宮燈教室,以及淡江大學城區部等,並提出作為往後校園建築的設計規範。

馬惕乾喜歡用構造單元來構成其建築的主要形式,若以鹿鳴堂為例是有兩個主要特徵,其一為中國式的仿古建築元素,如紅柱、柱礎及仿中國木造的雀替、椽條、雨批,雨批其上還仿中國明清官式建築欄杆的做法。其二則是中國建築式樣上沒有的,即是牆壁上一顆一顆的正方錐體,若看馬惕乾的淡江大學城區部的外牆遮陽,同樣是採用單元構件的方式。鹿鳴堂為柱梁結構系統,其牆體的填充就是用這一顆顆的正方錐體去填充,而這一顆顆的正方錐體尺寸,建築正面跟側面是不同的。賴教授指出鹿鳴堂的中國式樣單元的皆是裝飾用,並不具有結構意義跟使用合理性,但這些錐體其實對馬惕乾是個突破,因為錐體裡是有綁鋼筋,而具有構造意義的,推測馬惕乾雖然面對業主需要仿古的要求,但已開始嘗試突破在舊形式的框架中,追求構造的真實性。

在砌磚上「磚」跟「灰縫」間會產生凹凸的關係,鹿鳴堂的一顆顆錐體應是在工廠開模預鑄好後,才運送至現場組裝,故賴教授推測這錐體應是馬惕乾試圖發展的一種磚砌方式,就如同法式、荷式或英式等築砌工法,遠看牆面雖然相似,但近看會發現其實並不相同。推測作為土木工程師的馬惕乾應是認為用這工業化單元的方式,是符合現代建築理念的,也就是不要多餘的裝飾,建築造形是源自於功能及構造技術需求而產生,忠實反應構造彼此的關係。鹿鳴堂的柱子分為圓形(一樓內部空間主要軸線兩排)及方形(外圍)兩種,主要的結構是依靠方形柱子,而圓形柱子則是呼應中國傳統建築的意象,今日鹿鳴堂7-11店鋪內的圓柱仍保留有最原始的圓形柱礎,其餘已經被裝修遮蔽看不到原貌。

鹿鳴堂外觀;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外觀;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立面錐體細部;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立面錐體細部;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室內錐體與結構系統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室內錐體與結構系統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室內錐體與結構系統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室內錐體與結構系統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空間介紹
鹿鳴堂一樓為餐廳及商鋪,二樓以上為戲劇系的表演空間,隨著賴教授進入二樓表演空間後,因為已假定要拆除,表演空間已經久未使用而顯得破敗,但仍能感受到過往使用時的活力及風采。二樓中間為一大挑空,長向兩側分別為舞台及階梯式座椅,中間也能置放座椅欣賞演出,短側兩邊則為樓梯能通往三樓,為一迴廊式空間,可用作觀眾席及燈光等服務空間,在二樓舞台兩側則為後台服務空間,三樓迴廊有樓梯能往上到三樓的夾層空間,是作為控制室等設備服務空間。賴教授指出台灣長期喜好便宜又大碗的,因此鹿鳴堂的請照圖面,是規劃多功能使用的空間,當時還規劃能有體育設施,也因要兼顧多功能的需求,鹿鳴堂並非一個好的劇場演出空間,其後台空間明顯不足,尤其建築背後的撤場樓梯過於陡峭,使用上並不便利。

鹿鳴堂二樓空間樣貌;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空間樣貌;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室內;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室內;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與三樓廊道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與三樓廊道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室內階梯式觀眾席;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室內階梯式觀眾席;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三樓扶手裝飾;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三樓扶手裝飾;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上三樓廊道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上三樓廊道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室內,仿木構造雀替;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室內,仿木構造雀替;攝影:王進坤

三樓上夾層梯與牆面錐體關係;攝影:王進坤

三樓上夾層梯與牆面錐體關係;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上舞台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二樓上舞台樓梯;攝影:王進坤


而三樓的迴廊牆面可以清楚見到錐體與柱梁結構體的關係,雖然馬惕乾受到業主要求,需在建築體上放置中國傳統建築的符號語彙,但在可以表現自己風格的地方上,他並未採用最簡便的方式:灌完牆壁後直接用鎖掛方式固定錐體,而是採用框架系統來填充預鑄好的錐體,讓錐體具有構造功能與意義,而非裝飾性的,可見他的思考邏輯已經是現代建築了。

鹿鳴堂背面,撤場服務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面,撤場服務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面,撤場服務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面,撤場服務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面,撤場服務樓梯;攝影:王進坤

鹿鳴堂背面,撤場服務樓梯;攝影:王進坤


結語
在繞完鹿鳴堂的室內空間後,回到表演廳進行最後的Q&A,針對學員提問文資審查及保存意象的問題時,賴教授強調雖然可惜,但鹿鳴堂的拆除幾乎已不可逆,現在爭取的是希望保留鹿鳴堂具有構造特色的外牆,也因為其曾經經歷過的歷史,與台大師生息息相關,以及牆體上的錐體構造反應了馬惕乾創作時的掙扎及妥協。賴教授並強調馬惕乾因為其土木工程的背景,很重視建築的構造訓練,在創立淡江建築系時,課程設計著重在結構、設備技術及建築實務上的訓練,佔畢業學分的一半以上,今日建築系重視的設計、製圖等的學分反而不高。在這樣的教學中,訓練出一批從結構及構造系統出發來思考建築形式的建築師。

最後賴教授認為,馬惕乾從淡江校本部到淡江城區部的建築設計,可以看到他自己設計思維的轉變,其實也是反應台灣第一代建築師,是怎麼摸索嘗試讓現代與傳統可以對話,慢慢找出自己的路徑。

賴仕堯教授於鹿鳴堂二樓空間講解;攝影:許哲瑋

賴仕堯教授於鹿鳴堂二樓空間講解;攝影:許哲瑋

賴仕堯教授與參與學員合影;攝影:許哲瑋

賴仕堯教授與參與學員合影;攝影:許哲瑋


【延伸閱讀】
【 藝術之窗 】 校園尋美計畫官方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OpenWindowsOpenArts/
>尋找建築詩人王大閎一:第九女生宿舍、生化研究所、化工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6649-ActionA
>尋找建築詩人王大閎一:第九女生宿舍、生化研究所、化工館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6649-ActionA
>台大校園的生活道路故事─「舟山路的發展和演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38776-ActionA
=====================
撰文、攝影: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臺大藝文中心-藝術之窗校園尋美計畫】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133513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賴仕堯馬惕乾Action A 建築行動台灣大學台大藝文中心舟山路中華復興運動保存仿古建築鹿鳴堂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