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旅行

訃聞:Robert Miles(1969 - 2017)

By 欣音樂2017/05/26
article cover

圖片說明:傳奇電子音樂製作人Robert Miles(圖片來源:Robert Miles官方臉書)這幾年,很多知名音樂人相繼過世,慢慢地有點麻木,畢竟自己也一把年紀,看著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自己應該開始要晚晚習慣。當 Robert Miles 的死訊在 Facebook 出現時,我停了一下,再看看其他人的回應,大家不約而同的反應是太年輕了吧。是的,今年才 47 歲的他,真的是有點年輕。有朋友說,雖然他生命很短,但是有一首〈Children〉給後世記得。〈Children〉當年可以說是平地一聲雷,不知怎樣突然爆出來的作品,知道這首作品,是從好友羔羊(他是我的電音/EDM啓蒙者)的文章中,看到他

傳奇電子音樂製作人Robert Miles(圖片來源:Robert Miles官方臉書)

圖片說明:傳奇電子音樂製作人Robert Miles(圖片來源:Robert Miles官方臉書)

這幾年,很多知名音樂人相繼過世,慢慢地有點麻木,畢竟自己也一把年紀,看著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自己應該開始要晚晚習慣。

當 Robert Miles 的死訊在 Facebook 出現時,我停了一下,再看看其他人的回應,大家不約而同的反應是太年輕了吧。

是的,今年才 47 歲的他,真的是有點年輕。

有朋友說,雖然他生命很短,但是有一首〈Children〉給後世記得。〈Children〉當年可以說是平地一聲雷,不知怎樣突然爆出來的作品,知道這首作品,是從好友羔羊(他是我的電音/EDM啓蒙者)的文章中,看到他寫得非常出神入化,而他是從 John Digweed 在香港一個派對中聽到,據說是當晚 John Digweed 最後放的作品,依稀記得當年好友羔羊是如此形容〈Children〉,「優雅亮麗的鋼琴,不徐不疾的 House 節奏,在跳脫的旋律中,迎來清晨的第一度曙光。」,在用這種字句下,你說我怎能不找來聽聽。

當年的派對沒有現在這麼有規模,沒有大型的舞台,也沒有美龠美奐的燈光,更沒有巨大視頻屏幕,只在一個很少的空間,很陽春簡陋的設備,去展現 DJ 的音樂魅力,當年 DJ 更要背著大量的黑膠唱片與 CD,穿梭各國,常常唱片箱會於遊走各城市的機場中不知去向,Boy George 就曾試過唱片箱不見了,結果要跟人借唱片來放。

那個年頭,台上台下都能打成一片,我們聽到心儀的歌曲,會跑去 DJ 台,看看他們在唱盤上的是什麼唱片,記下來後等白天去唱片店找音樂,雖然過程困難,非常費勁,但這麼艱苦,卻容易在回憶中留下了很深的印像。

反觀今天這種樂趣,早已經沒有了,換來是一首又一首的大熱歌曲,像從前那樣尋找屬於未來的「大熱」,已經是明日黃花。

這首當年只花了 150 英磅去製作的作品,靈感來自於當年南斯拉夫內戰的一張記錄戰亂兒童的照片,再加上當年很多人在週末去完 Party,因為酒精和毒品的關係,常常發生車禍,Robert Miles 於是創作了這首用來舒緩情緒的作品,那個源自 Kurzweil K2000 的琴聲,更成了他的標誌,同時此作更被譽為 Dream Trance/Dream House 的藍本。

這首作品從義大利的 DBX,再轉到英國的 Platipus Records,最後落戶到 DeConstruction Records,而在美國則在無寶不落的 Arista Records,每一次轉入另一個廠牌,到代表了〈Children〉有著更上一層樓的成績。

不單在歐洲,遠至亞洲都是舞池必放的「大熱」作品,而在美國,這樣的純音樂作品,更殺進了單曲排行 21 名,在當年更是一個異數,一個義大利人,一首純音樂的電音/EDM作品,讓我們當年深信,電音是可以打破語言和地域界線。

雖然後來他也不免俗地找來了 Maria Nayler 合作了〈One and One〉,這首有主唱的作品 (這首卻不是他創作),同樣以鋼琴為主導的作品,仍是流暢得不得了的精緻電音/EDM。1996 年推出專輯《Dreamland》仍是有著跟〈Children〉一脈相承的風格,對比起同期的來自美國的 BT、德國的 Paul Van Dyk,他的音樂在建構上沒有這麼複雜,線條上也來得簡潔,節拍上也只是「Four on the Floor」,正因為這樣,他的音樂來得容易入口與教人容易接受,當然這專輯跟經典仍有著很大的距離,但卻為後世留下了一張電音/EDM商業性的示範作。給人下了標記,藝人都會刻意走向一條不是大家所預計的路,要突破自己的框架,不想一直只停在某一層面,Moby 如是,Robert Miles 也是,接下來在 1997 年的《23am》,可看出 Robert Miles 的野心,少了點節拍,多了真樂器,同時也加入了為數不少的歌唱作品,再不甘心只做一張舞池的作品,但是這一轉變,換來的成績跟 Moby 一樣,沒有前作那樣的商業成就。

隨著 DeConstruction Records 的結束,Robert Miles 沒有給 Arista 或 BMG 旗下的廠牌吸納,而他選擇了自設 Salt Records 這個廠牌,並把基地搬了去派對聖地 Ibiza,2001 年推出了《Organik》,這張專輯比起前作更不商業,樂風更趨向 World Music 與前衛實驗,有著 Bill Laswell、Trilok Gurtu、Nitin Sawhney、Dhruba Ghosh、Nick Ingman 等人參與,而且更用上了 The London Session Orchestra,野心比之前更大,可聽性非常高,但聆聽這張專輯時,你根本沒有辦法聯想到跟《Dreamland》是同一個創作者。接下來 2004 年的《Miles Gurtu》是跟印度敲擊樂手 Torilok Gurtu 聯名推出,比起《Organik》更深、更遠,除了 World Music 外,更有著大量的爵士元素,感覺上是《Organik》的延續,或是同一時期錄下來的元素再加工的作品。

而 2011 年,推出的最後一張專輯《Th1rt3en》,他又再一次轉身,除了爵士音樂外,今回更向著 Progressive Rock 進發,找來了 Robert Fripp 已可見一斑。2012 年時,他除了幫紀錄片《The Turn of THIS Century》配樂外,更在 Ibiza 開始了電台 Open Lab,做著不同工作,但仍跟音樂有關的事。雖然他留下來的作品只有 5 張,但從他的音樂軌跡中,可以發現他一直在努力擺脫從前自己創立的音樂風格,同時更想突破世人對 DJ 的傳統看法,要證明 DJ/電子音樂人,其實也是可以做出有深度、有內涵的音樂,不是只有在舞池才能證明自己。

但可惜,最後他最讓人深刻的仍是〈Children〉,窮一生的努力追求,用盡全力去擺脫,去追尋心中的音樂夢想,到頭來世人仍是只會記得你當初最青蔥歲月所留下的痕跡。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