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 首頁>
  2. 生活

左心房/右心室-張雍作品2003-2017|緊靠心臟的位置,我們對話

By 欣攝影2017/05/19
article cover

《第二個童年》 彩色平面攝影系列 © 張雍 Simon Chang

圖片說明:《第二個童年》 彩色平面攝影系列 ? 張雍 Simon Chang

「人們之所以製造影像,最初是為了像變魔術一般讓已經消失的某樣事物重新顯現。慢慢的,我們注意到,影像顯然比它所再現的事物更能禁得起時間的摧磨......」——《觀看的方式》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2017)

因著時間剝落而下的殘餘,總有一些故事等著被挖掘;關於訴說也關乎傾聽。「很多東西都是外在的,無論是國籍、膚色、年齡、性別等。人與人之間,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而已,不是嗎?」也是這般靈魂,帶著他踏向冰冷的歐洲,一待就待了十幾年。他說每張照片,都是一個擁抱。至於溫暖嗎?嗅聞到的氣息是?這在彼此心臟緊靠之前都無從得知。即便冬日的歐洲依舊冷冽,層層堆疊的過往,藉著心靈的索求與牽引,卻讓他變了一些。那些只要些許就足以觸動思緒的情感,說穿了就是生命的各種斷捨離。「我很慶幸自己有這個興趣與專業,它讓我聽到不少故事,走到更遠的地方。」他是張雍,像個詩人般的攝影師,像個攝影師般的詩人;一個喜歡擁抱故事的人。

無論是2009《蒸發》、2010《波西米亞六年》、2011《MIDVA雙數》、2013攝影散文集《要成為攝影師 你得從走路走得很慢開始》,或是才剛出版的《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以及集結布拉格時期 (2003 - 2010)與斯洛維尼亞時期(2010 年迄今) 三百多幅攝影作品的「左心房/右心室——張雍作品 2003-2017」大型個展。令人訝異的是,容納的故事越多,他的腳步卻越顯緩慢。「就這樣,我帶著相機走進別人的故事,這反而讓我有機會,彷彿有生以來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看見自己心中那片赤裸裸的景緻......也恰巧呼應著我的追問,每一次按下快門,都強烈地感受到正逐漸靠近某個關於『人』的本質......」偷也偷不走的記憶片段,人們仔細收藏卻也充滿疑惑,只因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被暸解的方式;即是一種期待,潛藏於生物體內最原始的慾望。
《她們》 黑白平面攝影系列© 張雍 Simon Chang

圖片說明:《她們》 黑白平面攝影系列? 張雍 Simon Chang

為了這待解的提問,他起身前往陌生國度。「直到接觸了攝影,認識到所謂真實或是原先不曾接觸的人之後,才發現每當你遇到一個人,同時也在發現另一個自己。」故事的指引是交互且相對的,是你也是我;因為那是「我們」的故事。如同日本攝影師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在《藝術的起源》提到:「意識到『一』,就意味著意識到『存在』,也就是『我在故世界在』。這即是人類客觀地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自我意識的萌芽。」意識的覺醒,讓人們開始思考自處與所處的關係,進而回歸到「我是誰?我在這裡做什麼?」的問題本身。「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拍出什麼樣的照片。」面對環境拋出的難題,攝影師追著跑著也不忘拍著。就這樣,捷克的精神病院、鄉下獵人、馬戲團、A片工業等都成了故事之一。此外,隨著身份轉換,他紀錄起女兒、妻子與初為人父的心境。也因為「每張照片都是一個證據」的想法,深入逃難現場,擁抱難民的受傷靈魂。「我沒辦法拍一張連我自己都不相信的照片。」他這麼說。

無法用言語形容的,那就拍下來吧;無法抽離的情感,那就播下種子吧。「因為拍攝難民系列的緣故,我培養了新的嗜好——那就是種植水果。」品嚐之餘留下的種子,他剝開外殼取出發亮的珍貴核心丟入土裡;等待。對一般人來說,何謂珍貴?財富、地位或是權利?相信答案不盡相同。「只不過對那些難民而言,光是活下去這件事,就是極其珍貴的奢求。」藉著時間的澆灑,身處環境變了變,種子也陸續發了芽。「種水果的過程,讓我感受到這世界還是有希望的。」即便視線逃離了現場,心靈的那塊仍尚待修復;也許很快如初,也可能就一直那樣碎著了。猶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其著作《論攝影》所說:「生命不是關於一些意味深長的細節,被一道閃光照亮,永遠地凝固。照片卻是。」止不住的傷悲,透過再現的影像,總能留下點什麼吧。
《她們》 黑白平面攝影系列© 張雍 Simon Chang

圖片說明:《她們》 黑白平面攝影系列? 張雍 Simon Chang

既然生命是流動的,那何時結束?「它不會結束的,只是暫時擺進記憶抽屜裡。」
主題的發想,看似獨立實際上卻是分不開的緊密,或許每個人都有那麼一點瘋狂因子。深植體內的蠢蠢欲動,讓他好奇到停不下來。「世界上沒有新的靈魂,只有返璞歸真。 」也是這般真切,讓他難以忽視眼前所見,更忘不了凝視所現。「怎樣都離不開的,還是『人』吧。」他笑著說。英國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觀看的方式》一書,開宗明義就提出的:「戀人的目光就是一切,再多的言語與擁抱,都比不上戀人的凝視。」這種先於言語的觀看,這種無法用言語闡述的觀看,不是機械式的刺激反應,而是一種選擇行為;選擇了,那就注視了。藉由觀看,我們意會且確認到自己置身於世界、時間以及事件之中,注視的同時也正被注視著;是相對的、是流動的、是無法套用至理性規範的。即便通過言語加以釋義,卻依舊無法確切指出兩者的決定性關係。畢竟「我們看到的世界/我們知道的世界」就是十分曖昧不明。

只能說,攝影是冒險也是革命;需要足夠的勇氣,需要適度的瘋狂。「相較於提出一個有深度的問題,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其實很容易。」步入日常的慣性迴圈,讓人總忘了得持續釐清、梳理心靈所向;以至安於現狀。「有時候我們會靠的太近,近到連眼前的字都看不清楚了。」隔了一些距離,轉換一下視線,問題將顯而易見。好比旅行的人,別忘了回頭看看走了多遠;停留的人,別忘了低頭看看影子有多深一樣。「拍照這件事,說穿了就是在照鏡子。」無論是光影反射而成的影像,亦是觀景窗後的身影,鏡頭下的每張容顏,是朋友、家人——也是自己。「快門每次清脆的聲響都是一次反省,提醒自己別忘記,要持續追問我在哪裡?與眼前的世界究竟是何種關係?」關於攝影,他這麼寫著。
《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平面攝影系列 © 張雍 Simon Chang

圖片說明:《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平面攝影系列 ? 張雍 Simon Chang

登陸外太空的入場券

身處在鍵盤運用至極的時代,螢幕中的文字排列整齊,不再需要用把尺在下方對齊。日常對話的字體人人都一樣,沒有情緒可言,最多是大小或粗細之分。但即便累積了長達一公里的歷史對話,卻還是不及一公尺的相伴路徑。「我還是喜歡與人面對面交談。」因為情緒是最直接的,眼神是最真切的,字句中的氣味是能感受到的。世界很大,世界也很小;大到需要一輩子去理解,小到只需踏出自己的那一步。勇氣這股勁,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展覽資訊:流向心臟的那些

攝影師|張雍Simon Chang
2003起旅居捷克布拉格,2010年開始以斯洛維尼亞為創作據點,長期以深度人文故事及人們在不同環境裡的反應為其創作主軸。今年由學學文創為其為其旅歐14年攝影生涯舉行首次大型個展,並以「左心房/右心室」為名,透過平面攝影與錄像短片,集結攝影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13個主題與系列,展現張雍最迷人的創作探索。同時也將首次發表與新書同名《月球背面的逃難場景》60件平面攝影及錄像新作 。

?展覽資訊|左心房/右心室 - 張雍作品 2003?2017攝影展
展期:2017年5月5日(五)~2017年8月27日(日)
地點:學學7樓白色空間 /學學3樓美感教室
開放時間:11:00am-18:pm
費用資訊:NTD$200(持中國信託學學認同卡免費入場,持中國信託信用卡購票享8折優惠)
相關資訊:http://bit.ly/2q66vGV

?TEXT|酸鼻子|酸鼻子專欄 https://solomo.xinmedia.com/SPZ
全文刊載於Sense好感 3月號/2017 第58期http://bit.ly/2rkXgmo

?展覽空間|開幕現場
《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圖片說明:《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圖片說明:《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圖片說明:《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圖片說明:《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7樓 學學白色空間展間。圖/學學提供

張雍與家人合影/《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開展記者會。圖/學學提供

圖片說明:張雍與家人合影/《左心房右心室 張雍作品2003-2017攝影展》開展記者會。圖/學學提供


紀實攝影人像攝影張雍simon chang學學攝影師專訪酸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