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

走讀筆記─不同角度看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的意義

By 欣建築2018/03/19
article cover

客廳一景,牆壁圓形壁燈如「月」;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客廳一景,牆壁圓形壁燈如「月」;攝影:王進坤


王大閎先生是台灣第一代建築師,1918年出生於北京,在上海與蘇州長大。其父王寵惠為知名法學家,曾擔任過國民政府外交總長、司法總長、國務總理、代理行政院院長及第一任司法院院長等職務,與國民政府關係緊密。王大閎12歲即出國念書,分別在1930於瑞士念粟子林中學,1936就讀英國劍橋大學,1941年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建築研究所。在哈佛學習期間師事於德國現代建築大師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及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也與另兩位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與菲力普?強生(Philip Johnson)是同班同學。

畢業之後,他並未留在美國工作,而是返回中國於1947年於上海與陳佔祥、黃作燊、鄭觀萱、陳謙受共同成立五聯建築師事務所。後因為國共內戰,1949年前往香港,1952年遷居台灣台北,並於隔年成立大洪建築師事務所。而此次重建的建國南路自宅(1953年),即為其開業後在台灣的第一個作品。此次欣建築與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合作,舉辦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導覽講座,也是暨2016年由徐明松老師及蘇喻哲設計總監的實地導覽後的新展開。此次除徐明松老師外,分別邀請王大閎建築師的長子王守正建築師,以及曾在大洪建築師事務所工作過的詹勳次建築師及謝園規劃師來擔任講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其對王大閎及其自宅的研究與觀點。
前院望向魚池,左為大門入口;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前院望向魚池,左為大門入口;攝影:王進坤

客廳往入口處望,可見落地窗與院子關係;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客廳往入口處望,可見落地窗與院子關係;攝影:王進坤

客廳往庭院望去可見高牆隔出的幽靜空間;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客廳往庭院望去可見高牆隔出的幽靜空間;攝影:王進坤


閱讀建國南路自宅的一些線索:
年代:1953
房子:九米成九米,高度三米六。
地磚:黑色,混凝土套黑沙而產生的色澤(60×60㎝水泥磚)。
植栽:桂花、石榴、竹、柳樹等。
門窗:皆不設框及紗窗,打開之後彷若將牆推到庭院高牆,模糊室內外邊界。
空間:客廳、臥室、廁所、廚房、玄關、四面為院,彼此之間藉由牆、落地窗作為分割。
無門:受密斯影響,因為門會阻隔空間的流動,因此巧妙的在設計配置上達到無門的狀態。
風格:試圖融合中國傳統與現代建築的經典實驗之作


講師:徐明松助理教授徐明松老師於書軒解說王大閎自宅;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徐明松老師於書軒解說王大閎自宅;攝影:王進坤


徐老師以其研究者的角度從王大閎的家世背景,以及其學經歷談起。他表示王大閎具有相當傲人的求學背景,他的老師是現代建築四大師之二沃爾特·格羅佩斯(Walter Gropius)及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學習的是當時最新、最前衛的建築理念。因為父親王寵惠與國民政府的關係密切,因此畢業之後沒多久,他就婉拒同學貝聿銘的一同開業邀請,返回中國上海,後又輾轉來台開業。徐明松老師感嘆,若當時王大閎留在美國可能今日他的知名度不會只侷限於台灣的建築業界。

拉回到建築設計的思考脈絡上,徐老師強調建國南路自宅是王大閎執業的第一件作品,由於父親王寵惠的政商關係,王大閎在其不長的執業生涯中,有許多高官貴人的住宅設計,但是當時民風保守,他的建築理念並不容易被業主接受。而此自宅因為自己擔任業主,所以能夠只以自己的理想為目標,將他所接受的西方設計理念,與其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理解,各自轉化融合。

接著拉回到住宅的設計上,談及王大閎一生設計過三個自宅,除建國南路自宅外,分別為虹盧及弘英別墅。徐老師進一步說明三個自宅的平面變化,可清楚看到其九宮格的思考變化。王大閎結合中國傳統合院的概念,將院落跟天井融入設計中,以及其自建國南路自宅的對外高牆,轉化至虹盧臨馬路面的高牆,皆在在說明王大閎對於「家」核心的想像,以及藉由牆來阻隔動線及視線,創造一進又一進的神祕變化感,同時又符合密斯「少即是多」的理性流動空間的概念。而室內的大面白牆,不但機能上分隔出服務空間,同時抽象上又像一個畫布,是本案相當精彩的一筆。

而談及細部時,徐老師表示此宅興建自台灣物資最為缺乏的時代,當時要蓋新房子並非容易之事,同時該時代瀰漫遲早會反攻大陸,因此對居住的要求並不高。因此該宅完工後,因為外交部大樓尚未興建,還曾當過外交部招待外賓用的空間,可見當時台灣建築空間之缺乏。而此宅中落地窗沒有外框包覆,導致寒風及蚊蟲會竄入室內,月窗窗扇未有遮雨棚等,推測是因為對台灣氣候的不瞭解,而更深層的理由可能來自於其對美學的堅持,希望門窗能對齊地磚,落地窗的設計,視覺上宛如把一道牆平移到庭園外牆,客廳的空間也延伸到庭園。
自宅前院及魚池;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自宅前院及魚池;攝影:王進坤

由玄關門外望向大門;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由玄關門外望向大門;攝影:王進坤

後院服務空間;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後院服務空間;攝影:王進坤



講師:王守正建築師

王守正建築師於前院談王大閎先生生平;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王守正建築師於前院談王大閎先生生平;攝影:王進坤


王守正建築師開場時,先跟學員分享其父親王大閎(以下簡稱王先)的童年故事,表示由於家境優渥,加上家中長輩對王先的溺愛,因此非常調皮難以管教。加上當時祖父王寵惠擔任外交官時常不再國內,為了讓王先改正調皮,因此決議將其送至瑞士以軍事管教嚴格著名的學校學習。王先畢業後,考上劍橋機械系,後來才轉到建築系學習,畢業後前往哈佛再進修。

王守正並表示,他出生時這建國南路自宅已非現在的樣子,因為此宅在設計興建時,王先仍為單身,因此他的設計理念皆以一人使用為主,1954年結婚後同年底就生了女兒,1957年王守正也出生,因此為因應人口的增加(姐姐與他)而有所加建。他並談及隔開院落與外的高牆,是江南民居建築的風格,除此之外包括庭院步道的石板、大門沒有框等,都是沿用此一風格。為了營造空間遊走的樂趣,他特別講究植栽,並提及目前前院旁的水池邊,應該是高大的植栽,遮蔽人的視線,讓人無法一眼開進建築全貌。

因此可見王先在建築及庭園上的配置上,可見其雖接受西方教育,但仍對自己故鄉傳統的喜愛,但是在建築空間的內在,他融入西方的工業化生產邏輯,包括模具化的設計,能夠加快建築的造價及建造速度。其中地磚的尺度就是牆的模具關係,以及空間內不用牆來區隔,而是用家具及窗戶來區分,而這些家具都是王先自己設計的,其中椅子的靠背很斜,也帶有王先小時受軍事教育的影響,因此要自己坐正。除此,也談及房子的結構系統是三面厚磚牆,上撐木構屋架,隱隱帶有傳統建築的意思,並同時有隔音、隔熱的效果。

而臥室尺度雖小卻很有景致,包括側邊的月窗及在戶外種植竹子,來讓景色倒影於窗。王守正並談及王先非常喜歡月亮,因此在這棟自宅中,有許多月亮的意象,包括牆上白色壁燈的選擇就是,其中庭院大門旁的壁燈位置,是王先刻意設計的,讓其在夜晚開燈時會倒影在池中。當時西方正流行極簡,王先受到密斯的影響,因此不做門,但是他把該隱蔽的私人空間,巧妙藏於牆後,因此並不需要門,同時運用窗簾來隔出空間內外來保有隱私。

王守正表示與自己兒時記憶最大的差異,在於這棟新建房子太細膩、太新了,當時施工是比較粗糙的,紅磚跟牆面多了些剝落,但這有待時間讓這新的老房子慢慢變老。除此之外,他也回憶王先好客,每個週末都會招待朋友來家裡作客,大家會坐在客廳跟庭院間聊天。而庭院的魚池最原始的高度如今日重建,後也因為小孩的出生而有調整,整個高度調降(謝園:應是內部加高),讓孩童不會有危險。
客廳一景;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客廳一景;攝影:王進坤


臥室一景;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臥室一景;攝影:王進坤

臥室往窗外望;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臥室往窗外望;攝影:王進坤

王守正建築師,於臥室談月窗外種竹的意義;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王守正建築師,於臥室談月窗外種竹的意義;攝影:王進坤



講師:詹勳次建築師+謝園規劃師
詹勳次建築師談砌磚的工法及其組合能產生的各種可能;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詹勳次建築師談砌磚的工法及其組合能產生的各種可能;攝影:王進坤

謝園規畫師正講述如何重現當時的植栽風貌;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謝園規畫師正講述如何重現當時的植栽風貌;攝影:王進坤


詹勳次建築師表示,他是因為大學念書時藉由同學跟老師的介紹,才開始認識王大閎建築師的建築作品,之後因為喜歡而開始進入事務所實習,並參與了王大閎於台大校園幾件作品的設計。詹勳次談及王大閎認為現代建築並非從書本就可以學習到,而應是從身教、境教等,是從內在的精神層面開始,因此包括音樂、繪畫這些藝術都很重要,必須依靠自己去擴大範圍努力吸收。

王大閎於哈佛學習時,受現代建築的啟發很大,而這一條路徑起源於包浩斯(Bauhaus)的創辦,其中康丁斯基、蒙德里安等抽象畫家的畫作對王大閎有很大的影響,他並舉出蒙德里安「紅藍黃畫作」來與建國南路自宅平面圖來對照。王大閎認為設計是物質的,但應該超越物質而到達精神性,應是簡約同時能納入傳統,用空間來傳達精神。非常反對老蔣時期的現代建築套中國帽子的形式,認為這是一個偷懶的錯誤方式。詹勳次認為建國南路自宅的重要性,就在於王大閎用四面牆這麼簡約的方式,隔出五個空間,卻能展現出中國傳統合院的精神,將現代與傳統的融合,做了很好的實驗。

王大閎在設計作品時,是會挑選業主的,業主若與他之間未到達某一相同品味,是會予以婉拒的。但王大閎只要答應後,必會傾聽業主的需求及預算,他不會刻意使用昂貴的建材,他仍是使用空心磚跟紅磚等常民材料,但是會依照基地特性,用建築設計去回應克服,比如用雙層牆去隔熱,開窗位置去回應景色及風向等。並在細部設計上非常用心,會繪製一比一的大樣圖,用不同線條粗細去表現,藉以想像未來完成時的樣貌,減少錯誤的可能。同理可知道王大閎對員工的要求非常嚴謹甚至尖銳,因此只有剛畢業的人才能熬過去,在其他事務所工作過才去的,通常都受不了走人。

王大閎建築師會親自去工地監工,對施工的品質非常要求。如砌磚的方法以及?縫的寬窄等,利用材料的型態去做立面,而這些同時也會影響到其結構及美學的不同。詹勳次表示內牆的粉白,是王大閎受到法國住宅內部刷白的影響,他認為這樣很好看,因此返回台灣也在自宅採用此方法,但卻因為台灣的氣候及當時材料跟技術的問題,因此刷完後就開始剝落,但王大閎認為這剝落的感覺很好,因此就加以保留。

接著由謝園老師帶學員看景觀的規劃,談及王大閎很愛植栽,會自己去找合適的植物來栽種,但最主要還是來自家鄉蘇州,他會很早起床去修剪,保持他想像的原貌。謝園老師與王大閎建築師的元配討論了數十次,微調了許多不同的植栽物種,為的就是重現建築當年的樣貌與風采。
自宅外牆大門;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自宅外牆大門;攝影:王進坤

前院卵石鋪面及紅磚細部;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前院卵石鋪面及紅磚細部;攝影:王進坤

客廳地磚與磚牆接合細部;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客廳地磚與磚牆接合細部;攝影:王進坤

前院卵石與牆面、花圃接合細部;攝影:王進坤

圖片說明:前院卵石與牆面、花圃接合細部;攝影:王進坤


王大閎自宅目前建築體的施作已經完成,目前正等候家具進駐,預計二月完成並將交由台北市文化局管理,但未來文化局將會委由哪一個單位進行營運管理,目前尚未定案,但必將讓台灣建築專業者及學子能藉此空間,開拓認識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相融合的實驗案例。


【延伸閱讀】
走讀筆記-王大閎建國南路重建案行動講堂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02437-live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重建開工動土典禮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14456-live
台灣現代建築的朝聖地 – 王大閎自宅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8906-live
[台博館建築圖說徵集成果]台灣現代建築先驅王大閎 手稿台博館藏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4377-WANG

=====================
講 師:徐明松助理教授、王守正建築師、詹勳次建築師+謝園規畫師
撰文、攝影:王進坤


更多建築相關活動資訊,請上【欣建築-現場直擊】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50146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
https://solomo.xinmedia.com/archi/collect/topicsview

Dahong王大閎徐明松王守正詹勳次謝園重建建國南路自宅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現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