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玩法 Open House開什麼?

分享
收藏
提到台北的知名地標建築,你想到哪些?台北101、圓山大飯店、兩廳院……等,但這些廣為人知的建築物,有多少是我們平日可以隨意自由進出的呢?地標建築是外地人對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在地人的自我認同;諷刺的是,許多住在台北的人們,除了1樓商場,只到過101頂樓的觀景台,我們對於台北101、甚至台北這座城市的了解與體驗,可能和外國觀光客不相上下。
倫敦街頭;圖片提供/欣傳媒
Open House 就是為了將城市還給市民而誕生。工業革命後的大城市發展下,倫敦蓋起一棟棟資本式的私人企業大廈,建築師與企業家開始以建築物建造自己的城市,但市井小民們只能在外仰望。1992年,時任建築顧問的 Victoria Thornton 開創了 Open House 的活動概念,她邀請平時有門禁的地標建築在 Open House 活動當天免費對公眾開放,起初她想藉由此活動拉近一般大眾與建築業界的距離,漸漸地 Open House 卻成為了市民認識倫敦最重要的城市體驗之一。
倫敦街頭;圖片提供/欣傳媒
參加 Open House 的空間,必須至少符合以下五個條件之一:
- 私用,不對外開放
- 一般民眾不能進入
- 需支付門票
- 沒被充分使用(簡稱蚊子館或廢墟)
- 極少人知道的秘境
並且有以下建築個性及文化價值:
- 美學性
- 強烈品牌
- 創新有趣
- 歷史或社會文化厚度
Open House 被定義為教育性質,活動必須以非營利的模式進行,一切人力來自募資贊助與志工協助。綜合以上條件,加上民眾參與低門檻與限時公開的稀有性讓 Open House London 從建築界的自娛娛樂,變成了當地人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伴隨著許多私人建物的打開,首相官邸、皇家住宅也加入共襄盛舉。它也成為產業和當地人溝通的介面,活動期間少不了建築講座、社區走讀……等導覽活動;許多不符合參加資格的商家甚至會參與活動前的設計周,爭取大眾曝光並建立品牌形象。政府機關也樂於參加此類活動,以公開自身部門的日常業務拉近與民眾的隔閡,同時推廣政策。
欣建築的台北城市走讀;攝影/楊昱維
倫敦的成功在10年後讓 Open House 正式登陸紐約,緊接著陸續在各歐美城市發揚光大。台北在今年,繼亞洲的澳門、大阪之後,也引進了 Open House;同時與瑞士蘇黎世並列今年唯二舉行線下 Open House 的城市。20年來, Open House 已舉辦超過46個城市,累積超過75萬的參觀人潮、兩萬名志工,它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城市串聯。
Open House Worldwide;截圖自/Open House Worldwide 官網
Open House London 的品牌形象:倫敦天際線鑰匙;圖片提供/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回到 Open House 的核心價值,將城市還給市民,透過空間體驗打開大眾對建築的理解。去體驗不同,就像旅行;我們走進那些平常進不去的空間,看見他人和我在同一城市下截然不同的生活,打開不同溫層的對話框,也打開自己在這座城市裡的定位。
【2020 Open House Taipei】
2020年11月28日(六)至11月29日(日)
詳情請點>「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 打開台北城市活動事件簿 翻閱十年精彩
> 免預約!手速有點慢的打開台北B計畫
> 不只是旅行社 轉型生活產業的雄獅集團/打開台北×欣建築開箱
==========
撰 文/Florence Kao
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校 閱/王彤
更多台北城市新觀點,請上【欣旅誌—2020打開台北】
旅遊看建築、建築知文化、文化說歷史,更多建築知旅請上【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