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 advertisment

PR

  1. 首頁>
  2. 生活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構築城市」結合在地竹材與工藝 編織創新空間

By 欣建築2020/10/01
article cover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構築城市」;攝影/王彤

城市如同建築,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更大、需要用更長的共時歷程去構築

由桃園市政府主辦的「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於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舉辦,展覽期間為9月18日至10月4日,並「構築城市」為主題,從城市未來、自然地景與循環經濟出發,探討都會與鄉村、土地及建築的關係,從高度都市化的核心區域跨越城鄉線,從一路之隔的距離討論桃園城鄉風貌的發展與變化,基於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兩個區域的發展歷程,看見生態、建築與人文的關係。

本屆以「竹」為題,邀集藝術家依自然與人文環境特性設置作品或駐地創作、或與民眾合作共創;此外,也思考竹材進入生活空間及竹產業發展的可能性。共邀請了台灣、日本、印尼、緬甸等51位國內外藝術家,創作28組藝術作品。雙連坡展區以中央大學、碉堡公園、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休憩步道一帶組成,共展出19件藝術作品。大崙展區以豫章湖、崇德宮及鄰近社區為主要藝術品展出位置,共展出9件藝術作品。大家不妨利用中秋連假到桃園地景藝術節走走,來一趟竹子與土地交織出的藝術巡禮吧!以下小編挑選出其中幾件作品分享給大家:


雙連坡展區

竹行動展覽館/原型結構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陳冠帆 X 吳鈺嫻

竹子中空有結,使其輕巧又具有良好韌性,是優良的耐震結構材,適合發展可伸縮、易收納的構造系統。以竹構築容易移動的展覽館,具現竹材靈活與創新的潛力。作品材料為國產孟宗竹、鐵件、帆布,透過兩種收合結構:以管狀竹構收合圍塑空間;以傘狀收合做為雨遮,組合成新的結構。竹子是臺灣人既熟悉,卻又已然陌生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固碳能力,可以大大的吸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竹行動展覽館中展示竹子的多元應用、台灣竹業脈絡,以及世界築組織WBO對於竹子此種綠色資源的推廣,期待增加人們對永續材料的認識與現代生活想像,喚起居住在竹圍三合院的農村記憶,進而翻轉舊印象、激發國產竹材新應用。

竹行動展覽館;攝影/王彤

由管狀竹構收合和傘狀收合兩個部分組成;攝影/王彤

展出竹子在建築、藝術、工藝、農業等各方面的應用;攝影/王彤

世界竹組織推廣竹材;攝影/王彤

竹行動展覽館 背面外觀;攝影/王彤

竹行動展覽館一旁的竹製長凳,提供人們在樹下休憩;攝影/王彤

羽翼之下/許郁楨

一個位於樹下的放鬆、品茶的庇護空間,半開放式的茶席空間讓空氣自然地在內部流動,乘坐在茶席中感受涼風吹拂與自然光灑落。作品充分發揮了竹的材質特性,運用自然的彈性形成屋頂流暢的弧度線條,其上披覆的煙燻竹片賦予溫暖的色澤,層層堆疊與細竹枝呈現出羽翼的層次感,遠觀猶如棲身草地的雁。在整體構造上,竹管以縱橫的方式排列並於頂部交疊至雙層來達成作品的尺度規格,竹管交叉處用傳統包管技法輔以綁繩來增加穩固性,並採用新式的金屬關節連接主結構與鋼構底版,強化結構安全與耐用度。

羽翼之下;攝影/王彤

半開放式的茶席空間;攝影/王彤

風和日麗/曾志偉

創作概念以微風不斷緩慢吹來為意象,運用「莫比烏斯帶」創造出一個不斷循環的迴圈。沿著莫比烏斯帶並排陣列桂竹,以黑色仿麻繩捆緊固定,結構沿曲面延伸,支撐起每一支竹子中心點連接而成的正圓鐵圈。從外面開放的場域進入到完全不同的氛圍裡,遊走或停留於竹亭所圍塑的空間中,把人帶入一種迷幻而忘記時空的狀態,永遠停留於風和日麗的日子裡。

「風和日麗」以桂竹與鐵件構成;攝影/王彤

莫比烏斯帶-循環的迴圈;攝影/王彤

竹子圍塑出的空間內部;攝影/王彤

浮。竹/交大建築研究所師生(許倍銜 X 葉彥伯 X 謝明皓 X 林郁婷 X 曾慶芸 X 陳怡文)

竹管互相不接觸且脫離地面,希望營造出一個輕盈漂浮的意境,彷彿一片騰空而起的竹林。以 "Tensegrity" (張拉共構)做為此竹構築作品中單元的基本結構,讓竹子元件互相分離,又彼此串聯,構成作品概念「漂浮的竹林」。重量讓懸挑固定的作品上半部形成一個自然的曲線,單元之間允許些許的角度改變,而提供了作品上半部整體形變的空間。在自然風或人造動力的牽引之下,展現出徐緩的動態。埋藏在竹管中的動態燈光,讓作品在夜間呈現出不同於日間的表情。

漂浮的竹林;攝影/王彤

懸挑固定的竹管元件;攝影/王彤


天降雄鷹/Effan ADHIWIRA(印尼)

印尼籍藝術家Effan ADHIWIRA的創作發想來自印尼國徽上的迦樓羅鳥(爪哇鷹),是一種力量的象徵,與其鳥爪綬帶上之格言銘飾「Bhinneka Tunggal Ika」,意為「異中有同」。這也提醒著身處於多元文化、族群及宗教的臺灣社會裡,相互包容和適應,不僅是一種必須,也是構築城市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懷。作品以竹材廓型,外型極富結構感且契合本次地景藝術節之命題,展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兼容並蓄。而展翅的造型除呼應桃園作為航空城的核心定位外,同時也象徵將觀者聚集於桃園這座城市的團結之翼下,共築和平共榮的美好理想。

迦樓羅鳥展翅造型;攝影/王彤

另一側造型也似即將起飛的飛機;攝影/王彤

竹構方式;攝影/王彤

竹構連接水泥基座;攝影/王彤

質數變異的獨白/張守端

方形幾何外觀,透過角度轉換產生變異,運用竹材素料及類工匠技術,形塑出與大自然結合的有機型態茶屋。引用樹屋概念,將茶屋架高於竹構上,以既純粹又露骨的方式,傳達趣味性及隨風搖曳的優雅閒適,使茶屋成為舒暢的心情空間。茶屋入口穿堂處地坪較高,左右側延伸為茶席空間,往右下兩台階,為一組可供六人使用的茶席;往左下一台階,為可供三組同時或分別使用的茶席空間。

有機型態的高架茶屋;攝影/王彤

茶屋入口;攝影/王彤

不同角度觀察茶屋與後方樹之間的關係;攝影/王彤

繫/李柏均

作品以流動的空間型態表現出傳統竹編工藝之美,將過去的技藝連「繫」代表未來的數位空間。透過自由曲面編織創造出不同疏密紋理,呈現內外、上下彼此聯繫、對話、流動的空間。結構上經緯竹片交編所維繫出的強韌曲面以四組直立柱支撐,並且可拆解為不同區塊各別加工組裝,以精準且經濟的方式施工。

竹編工藝展現內外、上下彼此聯繫、對話、流動的空間;攝影/王彤

「繫」以自由曲面編織;攝影/王彤

記憶的光廊/徐暋盛

藝術家使用客家傳統竹編用品的編織方法及特有圖樣,以竹子為主要創作材料,織作數個竹編拱門參差排列,形成多層次的廊道空間。不僅以此勾起人們對客家生活的浪漫情懷,同時藉機打造屬於記憶的隧道,任民眾悠遊穿梭,增添樂趣與喜悅。《記憶的光廊》在白天陽光的照耀下,地面將隨著竹編的織紋輪廓以及日照的角度變換而呈現豐富的圖樣變化,塑造低頭即見光影映照於地面,抬頭便仰望藍天的悠然時光,希冀藉由本件作品與自然地景的互動效果,並呈現連綿接續與傳承的多重文化意象。

穿越長廊可見多種編織樣,感受光影變化趣味;攝影/王彤

以客家傳統竹編所構成的多層次隧道;攝影/王彤

高雙陂塘漣漪迷宮/李蕢至

《高雙陂塘漣漪迷宮》是在稻田裡的自然雕塑,位於桃園市的農田區。美麗的稻田景象,勾起藝術家的童年回憶,水田裡的漣漪,伴隨著勞動者的耕作,慢慢蕩漾開來,成為藝術家最美麗的創作與生命養分。在田裡泛起的巨大漣漪雕塑作品,就像是農夫細心照料下,金黃飽滿成長的收成。藝術家以水為意象,成為其創作的思考觸媒與實踐,並結合迷宮的概念而成形。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顯得渺小,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每個路徑與轉彎處也都是美麗的。我們的生命也是在不斷尋覓的過程中成長。

田裡的以竹編構成的巨型漣漪;攝影/王彤

漣漪迷宮有多處開口,讓遊客自由走動進出;攝影/王彤

慢撥 曼波/陳勇昌

阿美族傳統社會中,竹、藤編織是男性的基本生活技能,同時成就了藝術家創作的基石,其運用竹片及竹管等不同形式的竹材,將其解構、重塑,模擬搭建出往日用於運輸、農忙等工作的竹筏意象,不僅營造出陂塘間的親水氛圍,作品呈現也在溫潤中帶趣味,傳遞生活美好的感受。桃園臺地曾是千塘之鄉,時至今日,因產業變遷、高度都市化,桃園仍能保有陂塘景觀殊屬難得。這個作品,讓觀者能在水天一色的景致下恣意遙望,從梯形窗柵一邊感受水的柔和,一邊懷想先民善用環境特質的智慧。

竹筏意象;攝影/王彤

側邊梯形窗柵可感知周遭景色;攝影/王彤

聚會所/梭溫措(緬甸)

本次地景藝術節特別邀請,緬甸建築師梭溫措所領軍的建築團體 Pounamu Bamboo Design & Construction,帶來自然取材之作品《聚會所》。建築師結合緬甸傳統的榫接工藝,發揮竹材獨有的彎曲韌性,使用當代防腐技術延長竹建築的使用壽命,在《聚會所》中除看見具體的竹建築幾何線條外,亦感受緬甸人將物資利用最大化的表現,傳遞永續建築、友善社區的理念。從臺灣就地取材,使用臺灣孟宗竹與桂竹施作,融合出緬甸與臺灣兩地的風土風格。

聚會所幾何竹建築形成的半圓弧形空間;攝影/王彤

竹材發揮其彎曲韌性特點;攝影/王彤

透過緬甸榫接工藝及螺拴固定;攝影/王彤

大崙展區

微型聆聽溫室/陳宣誠+陳羿君 × 共感地景創作

建築作為和生態環境密不可分的學問,地景中隱性透露著的訊息卻不被細細覺察和傳遞。生態系統中有許多資訊以各種難以被人體感知的方式在相互溝通及傳遞,包括生物體和建築體之間的連結。試圖以空間的構築作為一種鑽探行動,探索地景中被忽略的資訊(地質、水文、植物、地表質感??等),重新思考建築、植物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連結和運作狀態。《微型聆聽溫室》,從植物微觀世界的小尺度討論,到建築和植物之間,建築作為一個人造生態系統的大尺度研究,另一方面也配合聲學藝術家與植物生態專家工作坊的進行,探究平時被隱藏的生物訊息。

探討建築、植物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攝影/王彤

觀察地景中的地質、水文、植物等資訊;攝影/王彤

呼應周遭傳統建築型態;攝影/王彤

豫章之家/王文志

《豫章之家》象徵「水文化」背後凝聚的歸屬感,「安居樂業」及「蒙受恩典」的幸褔受惠!
藝術家王文志長期以竹材為重要創作媒材。竹材的氣味、觸感、承載等特性,深藏於常民生活中。透過多層次的線條編織,讓白晝陽光、夜間月光,以垂灑的姿態洋溢空間的《豫章之家》,在視覺、情感、時空的各種凝聚力表現,對應於「歷史記憶召喚」和「公眾連結的美學觀點」。觀眾們在自然場域中互動感受、交流,這些自然相遇的點滴故事,在洋灑的光影下揮舞閃爍,誘發起人們珍藏內心的無限動人回憶!

豫章之家位於豫章湖旁;攝影/王彤

運用多層次竹編塑造出向上凝聚的空間內部;攝影/王彤

建築延伸出挑至豫章湖上,讓參觀者以不同角度觀賞湖景;攝影/王彤

以竹條編織出蜿蜒空中步道;攝影/王彤

於架高竹構底部空間行走;攝影/王彤

今年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構築城市」,透過創作者的作品,我們看見了「竹材」可以如何多元的被運用,善用其獨特的特性,以不同的文化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編織、建築工藝,讓同一種媒材呈現出豐富的樣態。將傳統材料結合創新設計,構築出新價值,更引導我們去思考生態、建築與人文的關係,以及城市未來的樣貌。



【活動資訊】


展覽|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展期|2020年09月18日(五)至10月04日(日)
時間|10:00 ~ 18:00
地點|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

【延伸資訊】

>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官網

>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FB粉專

>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 IG

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構築城市竹構建築竹構築
fake advertisment

PR

fake advertisment

PR